清末“同光体”:出现在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陈三立(1852—1937)、陈衍(1856—1937)、沈曾植(生卒年不详)等。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人们因而以此作为这一诗派的名称。同光体是作为南社的对立诗派而出现的,适应反对民主革命的政治需要。在艺术上,以宋代江西诗派为正宗,喜欢通篇用典,制造僻词,艰涩难懂,毫无生气。
- 欢迎来到文学网!
清末“同光体”:出现在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陈三立(1852—1937)、陈衍(1856—1937)、沈曾植(生卒年不详)等。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人们因而以此作为这一诗派的名称。同光体是作为南社的对立诗派而出现的,适应反对民主革命的政治需要。在艺术上,以宋代江西诗派为正宗,喜欢通篇用典,制造僻词,艰涩难懂,毫无生气。
清初“江左三大家”:清初诗人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龚鼎孳(1615—1673)的并称。因均是江左人,故得名。钱谦益在明末曾任官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降清,任礼部右侍郎。推崇杜甫、中晚唐及南北宋各大家,对前后..
“七月”诗派: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进步的诗歌流派。胡风于1937年10月创办《七月》期刊,至1941年9月共出版7集。又于1945年12月创办《希望》,至1946年10月共出版4期。胡风还主编《七月诗丛》和..
清末“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1923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活动中心在上海,并在绍兴,南京、沈阳、广州等地设立分社。发起人是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早期参加者多是同盟会成..
清初“阳羡派”:清初的一种词派。代表词人有陈维崧(1625—1682)、曹贞吉(1634—1698)。陈维崧召试鸿词科,做过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作词1629首,是清词大手笔。宗师苏轼、辛弃疾,以豪放称著,但有的词篇失之粗率。..
平原诗社:抗日战争期间的诗歌社团。1942年8月成立于成都。芦甸、杜谷、葛珍、左琴岚、蔡月牧、任耕、张孟恢等发起,先后邀请原“华西文艺社”的白堤、寒笳、若嘉、许伽和《诗与散文》的方羊,以及成都的青年诗人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