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礼

[四书]礼: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礼起源祭祀活动。甲骨卜辞作“丰”指礼器和礼仪。“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尚书·君奭》)礼在此仍具很强的宗教性。周公纳德入礼,大大丰富了礼的内涵,使之具有道德法律双重属性,成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

春秋时周公所制之礼出现了危机,孔子秉承周公重德思想,创立仁学,纳仁入礼,以仁释礼:他认为礼乐崩坏的主要原因是“不仁”,即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以“绘事后素”(《论语·八佾》)喻礼仁关系。认为仁先于礼,是质,是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礼为用,是外在的道德和伦理行为之具体规范。

仁高于礼,是道德的最高范畴,是向往的理想境界;而礼只是应为的起码要求和规范。孔子又把礼规定为仁的内容:“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纳仁以后的礼,成为与仁结合的新礼。孔子提出礼治和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针。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认为礼比法更根本,更有作用。并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把兴礼作为执法的前提。孔子主张“以礼让为国”(《论语·里仁》)把礼和让联系起来。

他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后世儒家发挥了孔子礼思想。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视礼为人之首要德行。

荀子着有《礼论》一篇,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说:“礼起于何也?……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试图从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来说明礼的起源。又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苟子·富国》)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的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还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苟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时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为“礼教”。

《礼记》认为“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对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宦学事师,莅官行法,祷祠祭祀,供奉鬼神,婚姻丧葬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唐长孙无忌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当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疏议·名例》)谓礼法不可分割,相须一体。北宋李觏认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曰仁,曰义,曰智,曰信,礼之别名也”(《直讲先生文集·礼论第一》。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十二以礼为天理之表现形式,守礼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和礼义之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为您推荐

[四书]三年之丧

[四书]三年之丧:据儒家传说,上古曾实行居丧三年的丧礼制度,即子女对于亡父母,臣下对于先帝,都要守孝三年。 《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又:“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齐疏之服,粥..

[四书]子罕第九(凡三十章)

[四书]子罕第九(凡三十章):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谈论到利益、命运和仁德。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

[四书]中庸分章

[四书]中庸分章:一卷。 此书以“天命之谓性”以下为第一章,“仲尼曰”以下为第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为三章,“道不远人”以下为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为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以下为六章,“鬼神之为德”以..

[四书]厉

[四书]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

[四书]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依靠德行来治理国政,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于固定的地方,而众多的星辰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2·2 子曰:“《诗》三百,..

[四书]尧曰第二十(凡三章)

[四书]尧曰第二十(凡三章):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

[四书]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

[四书]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了呀!他多次让了王位,但民众却不知道怎样来称赞他。” 8·2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