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中和: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的准则。认为只要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由此而各得其所,万物由此而发育繁荣。此词始见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思想直接渊源于孔子的“中庸之为德”(《论语·雍也》)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但与孔子所强调保持事物对立面和谐、平衡的意义并不相同。《中庸》从世界本源角度来论中和,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后儒的诠释,多有发挥。北宋程颐认为“中也者,言寂然不同者也”,“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近思录》卷一)。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解之为性、情。又以“性即理”释之:“未发之前,万理备具”,而应事接物“能省察得皆合于理处”(《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明王守仁则认为“未发之中,即良知也”(《传习录》中),“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传习录》下)。
为您推荐
[四书]比:①音bǐ。
比方,比拟。《论语·述而》:“窃比于我老彭。”《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②音bì。勾结,朋比。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③依附,邻近。
《论语·里仁》:“子曰:..
[四书]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
意谓不必忧患贫穷,却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均。《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俞樾《群经平议》:“寡、贫二字,传..
[四书]不学而能:孟子指天赋的实现道德观念的能力。
意即不待学习就能做到。《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朱熹《孟子集注》:“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四书]不得其死:意即得不到好死。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由,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淮南子·精神训》注:“季路仕于卫,卫君父子争国,季路死。孔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言不得以寿命终也,故云..
[四书]不忧不惧:孔子认为君子修身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意为不忧虑,不恐惧。《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此处“不忧不惧”系..
[四书]太誓:《尚书》篇名。
即《泰誓》。“泰”,《国语》作“大”,《孟子》、《史记》皆作“太”。
泰、太、大古代音同义通。
《泰誓》乃周武王伐商大会诸侯的誓师词。
其文早已亡逸,东汉马融所见的“后得”之《泰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