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 :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文学艺术流派。德国文学中的表现主义极盛于1910至1925年。在德国,表现主义思潮也是首先出现于绘画界,1905年在德累斯顿成立“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蓝骑士”社。后来这股思潮扩展到文学界,掀起表现主义文学运动,创办了《暴风》、《行动》、《目的》、《新的激情》、《革命》等一批刊物,在诗歌、小说,特别在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作家,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很不相同,也没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重视揭示人的灵魂,剖析人的精神和心理;着重展示永恒的品质,赞美原始的单纯和力量。他们深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他们一再强调主动性,表现“主观的现实”,亦即表现艺术家“自己”。他们说,艺术的美,不是和外界的一致,而是和艺术家的内界一致;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所以,他们的作品刻意追求怪诞的形式、扭曲的形象、不和谐的色彩和象征的意味。表现主义在诗歌领域的代表是海姆(1887—1912)、特拉克尔(1887—1914)、韦尔弗(1890—1945)、贝恩(1886—1956)和早期的贝希尔。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一般认为是卡夫卡(1883—1924)和德布林(1878—1957)。在戏剧方面的代表是魏德金德(1864—1918)、施特恩海姆(1878—1942)、凯泽(1878—1945)和托勒尔(1893—1939)。1925年前后,表现主义逐渐衰落,其成员也进行分化,但它的反叛精神对现代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