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批判

    《武训传》批判 : 195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开展的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和思想斗争。1950年底,由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完成了从解放前就开始的摄制工作,并在全国公映。《武训传》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历史传记影片,系统地描写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 “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影片上映后,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介绍,有的肯定武训是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一面旗帜”,有的赞扬武训“典型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崇高品质”,有的歌颂武训“站稳了阶级立场,向统治者作了一生一世的斗争”,是“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并认为《武训传》的放映“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有助于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对武训和《武训传》的赞扬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中共中央于1951年3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4月底,《文艺报》重新刊载了30年代鲁迅嘲讽武训及其宣传者的杂文《难答的问题》,并陆续发表了贾霁的《不足为训的武训》和杨耳的《试谈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无积极作用》等批判文章。他们认为《武训传》所宣扬的“武训精神”是不足为训的,这种对反动统治者所采取的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反动的,必须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十分注意这场讨论,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于1951年5月21日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这篇社论严厉批评了我国文艺界的思想混乱,批评一些共产党员置身于这部电影的歌颂者行列,丧失了对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批判能力,认为“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社论发表后,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对《武训传》的群众性的讨论和批判运动,开始时报刊发表的大量文章多是表态、揭发和检讨性质的,之后逐步深入到对武训和《武训传》的具体分析和批判。周扬、胡绳、何其芳等著文批判了那种认为在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不经过政治斗争,可以从文化上翻身的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武训传》产生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同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武训历史调查记》,用事实给武训作了结论,8月《人民日报》发表周扬的《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后,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即告结束。用什么观点表现历史人物,是这次讨论的核心问题,对《武训传》的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现实,来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但这次对《武训传》的批判,以行政领导的大规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代替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和学术讨论,开了用政治运动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先例,助长了文艺批评中主观武断、简单粗暴的风气,对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和文艺创作的繁荣,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为您推荐

关于“童心论”的批判

关于“童心论”的批判:1956年6月,陈伯吹在《文艺日报》上发表《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文章中提出儿童文学有它的特点,或者说是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他说:“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