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诗言志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先秦时期的文献如《尚书》、《左传》、《庄子》等都提到这一观点。《尚书·尧典》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有关“诗言志”的最为人熟知的材料。在今天,“志”一般指的是志向、抱负等,而在古代尤其是先秦却并不完全如此,因此“诗言志”的真实含义要比“诗歌抒发志向、抱负”复杂得多。据闻一多先生考辨,在远古时代,“志”和“诗”是同一个字, “志”较为早出,所以《说文解字》说“诗,志也,”直接以志来训诗。而“志”的本义,是“停止于心上”,“蕴藏在心谓之志。”既然是在心为志,那么志实际上包含了人的全部心理内容,具有多层含义。首先,它指人心中对客观事物的记忆,换一个角度说,指人的对客观事物的记录。志者记也,它相当于后世的“史”。如《周礼·外史》:“掌四方之志,”郑玄注:“志,记也。”其次,它又可以指理性的志向、理想。如《论语·公治长》: “子路、颜渊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第三,指人心中的情感。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孔颖达《正义》:“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正因为“志”存在这三种涵义,所以汉以前人对诗的理解,也包括了这三个方面。“诗,所以记物也”(《管子·山权数》);“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缘之以自戒也”(《贾子·道德说》);“诗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刘歆:《七略》)。可见,上古时代的诗包括着记事、说理、抒情这一广泛内涵,并不是表现志向。
到了汉代,儒生解诗,更多地强调了“志”中说理,表现志向这一层,而有意无意地舍去了情这一主要内容。后来一些以正统自命的人,往往以“志”字为法斧来对“情”字加以挞伐,造成言志和缘情的对立。一直到了魏晋,作为一种反叛,“缘情说”才完成了对“言志说”的取代,而情和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一。
朱自清先生在其《诗言志辩》中对先秦的“诗言志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的确,从其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来说,它是“诗缘情说”的源头,对于我国文学抒情、表现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容低估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诗言志说”又以其强调记事说理影响了后世。从积极方面说,它强调了诗歌的理性内容,以理节情,从而中国古典诗歌较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较少非理性色彩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纯形式倾向。从消极方面说,对理性内容的过分强调又不免使诗歌失去其本体,异化为政治教化的工具。

为您推荐

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 : 在一定历史时期,文学见解和风格近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流派有以题材分的,有以风格分的,有以创作主张分的,有以创作方法分的,还有以地名分的。有的是当时自觉提出来的,有的则是..

特写

特写 : 报告文学的一种体载。由于在突出真人真事方面,具有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特点,因而称之为特写。常以文学手法描写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突出人物的活动,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和气氛。其主要特点为..

文学欣赏的创造性

文学欣赏的创造性 : 文学欣赏的特点之一。指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对作品所提供的欣赏内容进行扩充,再创造,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

欣赏态度

文学欣赏的共同性

文学欣赏的共同性 : 文学欣赏的特点之一。指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同一欣赏对象能够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得出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评价。产生文学欣赏共同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欣赏..

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 文学欣赏的特点之一。指由于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对同一欣赏对象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所谓主观条件的差异,主要是艺术欣赏力和审美倾向的差异。人们的艺术欣赏力..

欣赏趣味

欣赏趣味 : 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某种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的特殊喜好。由于不同的欣赏者各自的心理素质、文化教养、艺术修养、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差异、导致他们欣赏趣味各不相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