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 : 又称“接受理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沃尔夫冈·伊瑟尔等。尧斯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学派的宣言。除联邦德国以尧斯为代表的“康士坦茨学派”(因他们都在联邦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市而得名)外,民主德国的瑙乌曼、苏联的梅拉赫等都是著名的接受美学学者。尧斯提出创建接受美学,意在克服英美“新批评派”等形式主义学派关于文学艺术的“独立性”的主张,恢复文学与历史(现实)的联系,给文学史方法论讨论带来新的生机,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注意。
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的能动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性质的制约,也受读者的制约。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在意识和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因此,在学术上又常把接受过程与影响过程分开来研究,形成接受美学与影响美学两种独立的方法论。第二,接受美学把文学的接受活动区分为社会接受与个人接受两种形态,并划分为纵的垂直接受和横的水平接受两个领域。社会接受往往会影响和制约着个人接受。而个人接受则取决于每一个读者的接受意识如何。文学的历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接受的历史。而一部作品被读者接受的过程必然会经历不断加深、巩固、发展、修正、推翻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这一过程就永远不会终结。第三,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表现在它能够影响文学的生产,影响作家的创作,因而读者是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接受美学把读者的接受活动作为文学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动力来对待,突出地考察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和功能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而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并对研究中的方法论作了有益的革新,使研究方法趋向于总体考察和综合分析。但接受美学因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有忽略作家创作及作品本文的分析的倾向,这使得它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的理论解释力受到局限。总的说来,接受美学目前尚处于理论思维的过程中,还属于实验性的尝试阶段。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