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报》移台湾发行 : 《台湾民报》的前身是《台湾青年》和《台湾》。《台湾青年》创刊于1920年7月16日,由一群在日本东京留学的台湾青年学生发起。从创刊至1927年8月,长达7年的时间里,刊物多次改组,数易刊名,但始终在日本东京作为“流亡”刊物发行,未能回到台湾本岛公开出版。《台湾民报》移台发行问题,早在1923年4月改刊名为《台湾民报》前夕,曾由林呈禄、黄朝琴、黄呈聪等人,在日本东京向台湾总督府提出,但一直未获解决。根本原因是: 日本殖民当局不希望台湾人有自己的言论阵地,若准许《台湾民报》移台发行,就给了台湾人在本岛建立自己的言论阵地的机会。故日本占领当局长期采取阻挠的态度,后迫于舆论的压力,于1926年7月获准移台发行。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于1927年8月1日发行《台湾民报》移台后出版的第一号 (总第167号) 。版面改为八开大张。第一号上发表蔡培火的《民报岛内发刊所感》。《台湾民报》移台发行后,由1925年前后的发行一万余份,数量上有了明显递增,内容更加充实,尤其是撰稿人的阵容扩大,大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作家成为经常撰稿人,其中有张我军、赖和、杨云萍、郭秋生、守愚等,几乎网罗了当时台湾新文学运动的绝大多数中坚分子。一时间,《台湾民报》成为台湾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以及宣传自由民主和民族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这个时期台湾的新文化启蒙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台湾民报》移台发行受到台湾各界广泛欢迎和支持,影响日益扩大,也引起日本殖民当局的注意和限制,他们对刊物进行严格检查,文稿被删、被涂改,乃至开天窗,已是司空见惯,更为恶毒的是扣留刊物的发行,严重影响刊物对当时社会新闻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传播。但这些压迫并没有能扼杀《台湾民报》,刊物于1930年改名为《台湾新民报》继续发行,1932年4月1日起又由周刊改为日刊发行,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台湾民报》 移台发行,为台湾新文学运动和创作的发展,提供了阵地,结集了作家队伍,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诗人七大毛病”的论争 :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台湾日本占领当局即强迫废止报刊的汉文栏,不许在报刊上使用中文。1941年出现了台湾岛上的旧派文人占有相当势力,以发表距现实生活较远的旧..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光复前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 台湾新文学运动初期,创导者们曾关注文艺的平民化和普及问题。最初提倡白话文的一批文章,如1923年发表的黄呈聪的《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强调白话文的一个新使..
出版时间:1989-10 关于台湾新文学路线和性质的探讨 : 1935年2月至4月,张深切在《台湾文艺》杂志上,连续发表了 《对台湾新文学路线的一提案》及“ (续篇) ”两文。以台湾新文学创始以来的发展演变,与 “五四”..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新文化运动 : 台湾的新文运动,始于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新思潮十分活跃。在日本兴起了自由主义思潮,带有一定的民主主义色彩。这对后来成为台湾新文化启蒙运动骨干的留日青..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话文运动 : 台湾新文化运动初创时期,白话文和台湾话文问题,几乎是同时提出来,彼此有着一定的联系。后来,台湾话文的讨论又和提倡乡土文学、方言文学化,台湾话保存运动等紧密联系。1924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