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演变现象之一。在绝大多数北方方言和若干南方方言(如部分吴语)中,中古汉语的次浊上声字在声调上读同阴上,而不是随全浊声母字那样读成阳上或去声(浊上变去),从历史文献上来考察,此种声调变化至晚在十二世纪,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中即已存在。在邵图中,鼻音、边音等次浊声母因声调而分成两类,即在邵图的十二音里,疑母(二音土石两行)、明母(三音土石两行)、微母(四音土石两行)、泥母(七音水火两行)、来母(七音上石两行)、日母(十音上石两行),都是清浊相配。其中清音是上声,浊音是非上声。上声如:五瓦仰(疑母)、母马美米(明母)、武晚尾(微母)、乃奶女(泥母)、老吕冷(来母)、耳(日母)。这种情况表明,古鼻音字边音字调类的演变,只有在古上声是跟着清音声母走的,平去入三声的鼻音边音字除了完全不分发音方法的去声,都不跟清音声母字走。在邵雍的时候,鼻音字边音字一定依上声或非上声而有所不同。根据现代吴语方言的知识可知:吴语中次浊声母(鼻音、边音、浊擦音等)有两套,一套是带喉塞音[-]的系列,一套是带有浊喉擦音[-]的系列,前者见于阴调类,后者见于阳调类。古代次浊声母只有一种[m]、[n]、[η]、[l],跟其他浊音声母一样,以后带上浊流[-],但因上声带有喉塞尾[-],起逆行同化作用影响其声母也产生紧喉作用,因而变成[m-]、[n-]、[η-]、[l-]而不带浊流。这种上声的[m]类声母,在邵雍方言和今部分吴语方言中都存在。所以次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入清类。换言之,次浊声母的声调变化,其本质是声母的问题。
次浊上声归清类(语言)
次浊上声归清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