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律(语言)

词律(语言):

词的格律。包括词牌、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字数、段数等规定。词依长短分小令(十六至五十八字)、中调(五十九至九十一字)、长调(九十二字以上),依段数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句数、字数、段数随不同词牌而定;同一词牌的多种体式又有正调、别调之分。词可邻韵通押,上去通押、用韵宽于近体诗,而且依词牌不同可采用单句用韵、双句用韵、隔句用韵、每句用韵、疏韵、句中用韵多种韵式。既可用平韵,也可用仄韵;可平仄同词,可换韵,甚至同一字重复押韵。词的平仄安排非常严格,有平仄交错、对立、相粘等要求。字数相等的句子一般要求对仗。词的每句字数由一字到十字不等。依据演唱或表达需要可出现拗句、增字句、参差句等特殊句式。

为您推荐

浊上变去(语言)

浊上变去(语言):也叫“阳上作去”。指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如部(并母)、父(奉母)、舵(定母)、柱(澄母)、坐(从母)、序(邪母)、士(崇母)、葚(船母)、社(禅母)、巨(群母)、祸(匣母)等。但有少数例外..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观(语言)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观(语言):关于《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观点。主要的问题是当时的共同语音中入声是否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当时入声确已消失,周德清未将入声与三声完全合并,是受传统的拘束(如王力、宁继福);有的..

支思韵的形成(语言)

支思韵的形成(语言):韵母系统演变现象之一。“支思”是《中原音韵》十九个韵部之一。其音值即今官话区的[1]和[]。在《中原音韵》时期,其音值似为[ï]。陆志韦《释中原音韵》说“最妥当的办法是把《中原》的支思韵全拟作ï。..

诗律(语言)

复声母的演变(语言)

复声母的演变(语言):历史音变现象之一。上古汉语具有复辅音声母,虽个别学者尚有不同意见,但到目前为止大致已成定论。至于上古复声母的类型与数量,音韵学界则还不统一。但都基本上倾向于承认上古音的复声母存在两大类型,一..

平分阴阳(语言)

平分阴阳(语言):指古代的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它以声母的清浊为分化条件:清声母字(包括全清和次清)变为阴平,浊声母字(包括全浊和次浊)变为阳平。如全清:帮(帮母)、方(非母)、当(端母)、张(知母)、相(心母)、庄(庄..

《中原音韵》知照组分合观(语言)

《中原音韵》知照组分合观(语言):关于中古知、照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分合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已融合为一组,读舌尖后音[-]等(如赵荫棠、李新魁)或舌叶音[t∫-]等(如罗常培、杨耐思);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分为两组,与[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