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派三声(语言)

入派三声(语言):

指古代的入声字,到元代《中原音韵》中,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这种分派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全浊声母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变去声,清声母字变上声。如白(并母)、狄(定母)、直(澄母)、舌(船母)、贼(从母)、涉(禅母)、闸(崇母)、活(匣母)、杰(群母)、俗(邪母)等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纳(泥母)、禄(来母)、蜜(明母)、热(日母)、虐(疑母)、药(喻母)、悦(喻母)等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笔(帮母)、法(非母)、劈(滂母)、德(端母)、秃(透母)、质(章母)、出(昌母)、足(精母)、促(清母)、郭(见母)、恰(溪母)、室(书母)、速(心母)、乙(影母)等清声母字变读上声。

为您推荐

幺母(语言)

幺母(语言):《古今韵会举要》新增的三个声母之一。“幺”字在中古音属影母。在《举要》中“幺”母与“影”母之别不甚明晰。幺母在全书中共出现三十三次(与三十三种韵母结合),而影、幺两母出现在同一型韵母之前者共有十..

车遮韵的形成(语言)

车遮韵的形成(语言):韵母演变现象之一。车遮韵是《中原音韵》的十九个韵部之一。它主要是从《广韵》麻韵中分化出来的新韵部。这一类韵母的形成是中古音向近代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车遮韵形成以后,至清代中晚期又进一..

词律(语言)

词律(语言):词的格律。包括词牌、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字数、段数等规定。词依长短分小令(十六至五十八字)、中调(五十九至九十一字)、长调(九十二字以上),依段数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句数、字..

知、庄、章组的合流(语言)

浊上变去(语言)

浊上变去(语言):也叫“阳上作去”。指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如部(并母)、父(奉母)、舵(定母)、柱(澄母)、坐(从母)、序(邪母)、士(崇母)、葚(船母)、社(禅母)、巨(群母)、祸(匣母)等。但有少数例外..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观(语言)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观(语言):关于《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观点。主要的问题是当时的共同语音中入声是否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当时入声确已消失,周德清未将入声与三声完全合并,是受传统的拘束(如王力、宁继福);有的..

支思韵的形成(语言)

支思韵的形成(语言):韵母系统演变现象之一。“支思”是《中原音韵》十九个韵部之一。其音值即今官话区的[1]和[]。在《中原音韵》时期,其音值似为[ï]。陆志韦《释中原音韵》说“最妥当的办法是把《中原》的支思韵全拟作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