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西夏时称为“蕃书”、“蕃文”,元代称为“河西字”。西夏大庆(1036-1038)年间,国主李元吴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仿汉字成例创制。共六千余字,颁为国字。一字一音,属表意文字类型。字形类汉字,形体方整,结构复杂。由点、横、竖、撇、捺、拐、提等基本笔画组成。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构字方法吸收了汉字“六书”的某些原则。在文字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合体字中的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西夏文曾在西夏境内与汉文同时广泛流行。曾用来撰写西夏法律、历史、文学、医学书籍,编印了《番汉合时掌中珠》、《文海》、《同音》等多种字典和韵书,还翻译了大量汉籍和佛经。官府文书、买卖文契、碑刻、钱币、印章等也使用西夏文。西夏王朝设立“番学院”培养西夏文人才。元代中叶仍流行于甘肃、宁夏一带。明代中叶后随着党项族的消亡而成为死文字。二十世纪初,有大批西夏文资料流落国外。中国及苏联、日本、美、法、英、新西兰等国学者对西夏文皆有研究。中国近年出版了专着《文海研究》、《同音研究》。
西夏文(语言)
西夏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