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词 :
依据语体属性,词汇大体可以分为口语词和书面语词。
汉语词汇很早就有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别,古今均有些词只用于或适用于口语而很少或不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方言词;即使出现在书面语中,也是为了达到或凸显某种修辞效果。相应地,也有些词只用于书面语,很少或从不用于口头谈话,一般不属于口语词的范围。
在多种情况下,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界限是模糊的,很多口语词可用于书面语,不少书面语词口头上也能说。有些词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如“山”“人”“飞”“跑”“冷”“小”等。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界限也不是固定的,不少生动活泼的口语词被作家、学者等在写作撰文时为营造某种修辞效果而吸收进书面语,逐渐失去口语专用的属性;相反,有些表现力强或具规范作用的书面语词经过知识分子的口头传播,逐渐渗入日常口语,最终成为口语词。
口语词的雅俗程度不一,有的比较典雅正式,最接近书面语规范,如“家父”“大作”“府上”“赐教”等;有的属于日常口语,不如典雅的口语词那么整饬,如“会见”“制止”“祖国”“老师”;有的则比较俚俗,多为土语和方言词,和俗语词相当,如“瞧”“嗝屁”等。
方言词基本上都是口语词,相当一部分口语词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使用范围仅限于某一区域,不具备全民性。不少口语词最初就是方言词,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逐渐扩散至其他区域,成为全民通用的口语词。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词多是双音节词,但也有不少单音节词,与它们相当的书面语词则是双音节的,如“住-居住”“读-阅读”“听-聆听”“买-购买”“睡-睡眠”等,说明现代汉语口语词的音节表现是比较灵活的。
口语词是人们语言生活中最习用的部分,比较新鲜活泼,用法灵活,词义和用法容易发生变化,从而丰富词汇的表现力,促进词汇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