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礼鸿 :
1939年毕业于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后改名之江大学)国文系,并留校任教。后历任湖南安化国立师范学院、重庆中央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今杭州大学)助教、讲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敦煌学会副会长、《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汉语大词典》副主编。
蒋礼鸿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敦煌学、训诂学及古籍整理、辞书编纂诸领域都多有建树。其中贡献最大、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开辟敦煌语言文字研究的新领域。
1950年以前的敦煌学研究,多集中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涉及语言文字者甚少。直至1957年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出版,蒋礼鸿注意到变文中存有大量唐五代时期的口语材料,但其字词却不易理解。为了读懂变文,他于1959年推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对变文中难以理解或易致误解的词语作了精当详确的考释,开创了敦煌语言文字研究的新领域。此书是第一部研考敦煌俗文学作品词语的专著,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年又发表《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对俗字研究的理论、意义及步骤、方法作了翔实的论述,在俗字研究史上具有导夫先路的重要意义。之后他又撰成《〈敦煌资料〉(第一辑)词释》《〈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词释》,将变文词语的考释扩展到敦煌契约、吐鲁番文书词语的诠释,揭开了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的序幕。而今,敦煌语言文字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拓展,已成为汉语词汇、文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都得益于蒋礼鸿的开创引领之功。
②在训诂学研究中厚积薄发,树立词语考释的典范。
训诂是蒋礼鸿治学的根柢,其生平著述多与此相关。除《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外,《义府续貂》是他又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全书以考索词义、语源为旨归,尤以抉发字词僻义和征引现代方言俗语来探求词源为特色。他还撰有《训诂学略说》《杜诗释词》等论文,或阐述条例,或考索词义,皆有发明。
蒋礼鸿从大量的训诂实践中提出:高层次的词语考释应做到解疑、通文、证俗、探源。解疑谓扫除文献中字、词、句的阅读障碍。通文指所释词义不仅能讲通当前文例,也能施及其他文献中其词出现的类似语境。证俗指将所释词语和现实生活中的用语相印证,说明该词确有使用。探源有两层:一是找出最早书证,说明其词其义何时出现;二是考求词义产生、演变的历史脉络。贯通而言,词语考释应从解疑入手,由点及面旁通他文;然后下证方俗,上求语源,考镜源流,勾勒出词语产生、发展、变化的历程,把词语考释纳入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轨道。这是他几十年训诂研究的经验之谈,为词语考释树立了典范。
古籍整理方面,其抗战期间所著《商君书锥指》,广采严可均等诸家校释成果,参证《艺文类聚》等书引文,加以比勘考定,于校诂两端多所发明,曾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著作三等奖,1986年被中华书局列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问世。在《校勘略说》中,他对校勘的作用、方式与内容、校勘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简明实用。辞书编纂方面,他曾发表《辞书三议》等文,就辞书编纂的理论问题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