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巴,Л.В. : 苏联语言学家。1880年3月3日生于彼得堡,1944年12月26日卒于莫斯科。190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在那里,他受过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指导。1916~1941年任彼得格勒大学(今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43年起任苏联科学院院士,在科学院工作。
谢尔巴对语言的一般理论、普通语音学、实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词典学以及外语教学法等均有研究。他认为语言现象有三重性,应分为言语活动(说话和理解的过程)、语言材料(说出的和理解的全部材料)和语言系统,而语言学的任务是再现语言系统。他把语法学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认为前者从形式出发研究语言结构要素的功能和意义,后者则应该教会人们用这些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词法学方面,1928年他第一个提出,俄语中除传统的10个词类外,还有一类"状态词",它在句中(主要是无人称句)同系词连用,表示某种状态,如жожно(可以)、непьзя(不能)、надо(要)、светпо(明亮)、хоподно(冷)等。
作为列宁格勒音位学派的创始人,谢尔巴是音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的观点见于《俄语元音的音质与音长》(1912),后期观点反映在《法语语音学》(1937)和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第一卷(1952)中。他认为音位是语言中能够区别词与词形的音型。他把同一音位的各个实体(实际发出的音)称为"音品"(相当于"音位变体")。他强调,不同的音有可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但相同的音不能分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俄语прут(细树枝)和пруд(池塘)中的词尾辅音虽然写法不同,但发音一样,都属于音位 /t/;同样,вап娔I(巨浪,复数)和 воп娔I(犍牛,复数)中的非重读元音虽然写法不同,但发音都是 [Λ],即属于音位/a/的音品。
在外语教学方面,谢尔巴反对单纯摹仿,主张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要通过母语与外语的对比来排除本族语的干扰。
谢尔巴的主要著作有《 论俄语中的词类 》(1928)、《词典学原理初探》(1940)和《论语言现象的三重性与语言学中的实验》(1931)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