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变 :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对于形式和意义不大熟悉的词,有时候会根据熟悉的形式来曲解,借以作出近似的解释,而这种曲解有时又得到惯用法的承认,于是就会发生词语的讹变。
语言里的讹变很普遍。例如古法语的“coute-pointe”(来自“couette”羽毛褥子的变体“coute”和“poindre”绗缝的过去分词“pointe”)变成了“courte-pointe”(绗过的被子),好像那是由形容词“court”(短)和名词“pointe”(尖端)构成的复合词似的。在汉语里,讹变的例子很多。例如《水经注》卷二十一有“贾复城”,跟东汉将领贾复有关,可是当地老百姓把“贾复城”念作“寡妇成”。
对于前代的词语,由于时过境迁,也会出现误解误用。例如“莫须有”见于《宋史·岳飞传》。“莫须”是宋时口语词,是“恐怕,或许”之类的意思。后来的人把它理解成“不须有”,或“子虚”“乌有”之类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莫须有”基本上是照误解义来使用的。
人们有时会对词源作出错误的理解,语言学管这种现象叫流俗词源。学者在解释词源时,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宋人陆佃《埤雅·释虫》在解释“首鼠”时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之首鼠。”流俗词源属于误解误用,但往往约定俗成,习非成是,在词义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