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若

    读若 : 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历代沿用。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清代学者对此多持异议。钱大昕认为:"许氏书所云`读若`、云`读与同`,皆古书假借之例,假其音并假其义,音同而义亦随之,非后世譬况为音者可同日而语也。"(《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王筠《说文释例》和张行孚《 说文发疑 》都认为,明音、明假借二者兼有,不可一概而论。洪颐煊《说文读例》则认为"读若"除释字音、通假借外,还有训字义的作用。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说文》中"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例如",门户疏窗也。读若疏";"龢,调也,读与`和`同";"雁,鸟也。读若鴈"。古代文献中用"疏"不用"",有些即为""之假借;"龢"与"和"、"雁"与"鴈",古多通用。
  对传注中的"读如",意见较为一致,即:不但拟音,而且指明假借。例如《周礼·春官·男巫》:"春招弭。"郑玄注:"杜子春读弭如弥兵之弥。"《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若`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杜、郑即以"弭"、"信"为"弥"、"伸"的假借。
  读若、读如等都有以本字相释的情况。有时是该字一音数义,用读若、读如等指出该字在此处应是某义;有时该字虽然只有一音一义,也用读若、读如引出常语俗词明确该字的音义。前者如《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主, 以利得民。" 郑玄注:" 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说文》:"佈, 数祭也。读若舂麦为佈之佈。"后者如《周礼·考工记·陶人》:" 庾实二觳。 "郑玄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说文》:"掔,固也。读若《诗》`赤舃掔掔`。"
  在传注中,读如与读为有时混乱。例如《周礼·天官》:"胥十有二人。"郑玄注:"胥,读如谞,谓其有才知为什长。"而在《大行人》"七岁属象胥"下又说"胥,读为谞。"

为您推荐

读如

读如 : 见读若。 ..

独体字

独体字 : 指汉字的一个字只有一个单个的形体,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这种字大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因为这类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成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整体。 如日、月、 山、水、牛、..

东巴文

东巴文 : 中国纳西族过去使用的图画文字以及由这种图画文字演变出来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在纳西语里称sΛ33慯Λ55lu33慯Λ55,意思是"木石痕迹"。主要用于书写宗教经书。纳西族中通习宗教经书执行法事的人称东巴..

独龙语

《订讹杂录》

《订讹杂录》 : 订正文字写法和读音谬误的书。清代胡鸣玉作。胡鸣玉字廷佩。江苏青浦人。《订讹杂录》刻于乾隆初年,后又一再重刻。嘉庆十八年(1813)萧山陈氏湖海楼雕本前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长洲沈德潜序。..

侗语

侗语 :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于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20多个县。使用人口约140万(1982)。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方言内又各分3个土语。语言特点:浊塞音声母已消失。韵母趋于简化。北..

丁声树(1909~  )

丁声树(1909~  ) :   中国语言学家。号梧梓,河南省邓县人,生于1909年3月9日。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同年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1948年赴美国考察。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