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各地区之拓工技术、拓本用纸、用墨均有差异,故形成各自特点。
清叶昌炽《语石》卷十《观纸墨知何省拓本》云:
“(陕西地区)陕中寻常拓本皆用粗纸,色黄而厚;精者,香墨连史纸。(原注:郭宗昌《金石史》称:所见怀仁《圣教序》是武关枸皮纸,坚柔相得,虚和受墨,帘纹如织,阶麋如漆,岁久入理。此陕拓之至精者。)
(河南地区)汴纸最恶,质性松脆易烂,又搀以石灰,经十余年即片片作胡蝶飞。
即用纸托亦不耐重揭。故《龙门》、《嵩高》诸拓本,旧拓流传者颇少。
(河北、山西及北方地区)北方燕、赵之间,工亦不良,精者用连史纸;粗者用毛头纸(原注:即糊窗纸)。石质粗恶,辽、金碑纹理尤驳,往往满纸如钗股,如屋漏痕。
(山东地区)齐、鲁之间今多用陈簠斋法,拓手为海内之冠,然燕、秦碑估往拓,或携纸墨自随,亦不尽如土着之精。
(江浙、湖北、湖南地区)吴、越两楚以逮五岭以西,皆不用黄纸,惟墨之浓淡、拓之轻重微不同,石质受墨亦有深浅之别。惟望气可以知之,不可以言传也。
(福建、广东地区)闽、广喜用白宣纸,坚厚莹洁,黝然纯黑而无光。
墨包当是用粗布,故时有木理纹。
(四川地区)蜀石多摩崖造像,或髹以丹漆,故拓本往往有斑点或皴作淡黄色,字口时有缺痕。山左(山东)之千佛崖及益都诸山造像亦如此。
(云南地区)滇碑用白纸,大理拓本亦间用东洋皮纸,极坚韧,但拓手不精耳。
两《爨》碑精本尤不易得。”
(附朝鲜拓本)“朝鲜碑皆用其本国茧纸,滑如镜面,柔韧而有丝纹。惟惜墨如金,淡拓多,浓拓少。或仅于字之四周着墨,无字处即如白地光明锦。
石质既坚,纸又受椎,或墨所不到之处,其笔画窠深陷可辨。朱拓皆以土朱,佳者用银朱和鸡子白调拓,最易生蠹,不可与墨拓共置一处,必致滋蔓难图。间有蓝色绿色拓者,其弊与朱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