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之法,统称“临摹”。
但细区别之,则“临”是置范本在旁,观其大小、浓淡、形势而学之。“摹”是以薄纸覆范本上,随其曲折婉转用笔描习之。二者不同。古人认为,临书易得笔意,摹书易间架位置,学书过程中二者得兼而用之。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论临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牖景而摹之,又谓之向拓焉。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
”宋姜夔《续书谱·临摹》云:“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临摹。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模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
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又尝有句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古人用心不同,故能出人头地。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
彼钞帖画帖者何曾梦见?”明王世贞曰:“临书易得意,难得体;摹书易得体,难得意。临进易,摹进难。离之而近者,临也;合之而远者,摹也。”宋岳珂曰:“摹临两帖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榱桷,虽具准绳,而缔既成,气象自有工拙。
临帖如双鹄并翔,青天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