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时间匆促,不能作草书。
这是一种谦词。草书是在秦末时为适应官书繁冗、军情递传的急需而产生的一种删难省繁的书体,原求易于书写。
草书后来发展成为艺术,形体结构皆有定则,遂至难学难写,善书者并以作草书为能。
故古人常于书信之末用“匆匆不及草书”、“忙不及草”、“适迫遽,故不及草”、“匆匆不暇草书”等来表示“时间仓促,不能作草书为歉”之意。汉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繁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繁,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
故其赞曰:‘临事从宜。’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其扶拄挃,诘屈友己,不可失也。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云:“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云:“昔人论草书,谓张伯英以一笔书之,行断则再续。蟠屈拿攫,飞动自然,筋骨心手相应,所以率情运用,略无留碍。故誉者云:‘应指宣事,如矢发机,霆不暇激,电不及飞。’皆造极而言创始之意也。
后世或云‘忙不及草’者,岂草之本旨哉?正须翰动若驰,落纸云烟方佳耳。”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五则》云:“古人云忙中不及作草,甚哉,草书之难也!观古人之赞草书者,游云、渴骥、恕猊、惊蛟。又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又曰:‘春蛇入草,暮雁归芦。’又曰:‘轻烟淡古,松山开万仞峰。’又曰:‘古木绕枯藤,霜筠抱劲节。
’又曰:‘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自始至末,一笔混成,夫岂易事!”然亦有人理解为“时间匆匆,只能作草书”。近人邓散木有此说,显与原意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