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代·吴昌硕书于壬戌(1922)四月,时年七十九岁。纸本。大篆。横幅,正文题“景彝室”三字,款题“剑芝仁兄属篆”,计三十五字。
【赏析】:
吴昌硕的艺术生涯是从书法起步的,四十岁前绘画不肯示人,其书法尤擅篆书,初事小篆,受邓石如、杨沂孙、杨岘等影响较深,后专写《石鼓文》。由于石鼓介于大、小篆之间,故《石鼓文》旣具大篆的恣肆跳跃,又有小篆之淸朗端谨,而这亦正是吴昌硕所书《石鼓文》的妙处所在。但吴昌硕写《石鼓文》又揉进了自己的匠心和个性。在结体上,吴昌硕将《石鼓文》的间架收得更紧,尤其是在中画的摆布上,昌硕往往将其安排得密不容针,本幅“彝”字便是一例,从而造成内紧外松的明显黑白对比效果。在昌硕篆书中,常常可见其有意识地将字的某部分收紧,又将某一部分尽量放松,这样便使其书的空间呈一种强烈鲜明的起伏节奏和大开大阖的空间跳蕩,从而将篆刻艺术的旨趣不露痕迹地渗透到书法艺术之中,可见昌硕熔书、刻精义爲一炉的独特匠心。
吴昌硕写石鼓文的笔法尤堪重视。其用笔旣老辣苍健,力能扛鼎。同时又跳跃灵动,富有韵律。其笔划初看似绝无修饰,颇得石鼓质朴之眞谛。在这方面,其风格近邓石如、杨沂孙,而不像赵之谦等写篆书颇见巧饰。昌硕用笔极单纯,然而其妙处却在每一笔的起、合、轻、重都一现于纸上,爽快淋漓,观其字便彷彿可看到其挥毫的过程。中国书法的一大妙处即在通过用笔的起伏挑剔、顿挫转折将书写的运动过程以静态的方式凝结在纸上。字是静的,而观字则感受到一种强烈鲜明的运动感与时间节奏。草书最能体现中国书法这种特有的以静示动的艺术意蕴,篆书则不大容易展现,而吴昌硕却能将篆书写得飞动跳跃,若非对书法艺术有极深的体悟是难于达到这样境界的。因此,昌硕将其书的结体在端谨中掺以欹侧(如本幅的“景”字),均称中招以疏密,与其用笔的平实中见变化,苍劲中见酣畅密切配合,正是把书法中最具魅力的以静示动的内蕴发挥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从而成爲中国历代书坛中篆书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