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淸·黄愼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纸本。35×269cm。重庆市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
【赏析】:
淸代中叶以来草书的中落,使黄愼处于一个引人注目的地位。从古典主义的角度来说,他的线条并不符合要求。如果“草书至山谷爲之一变”(姜夔语),那至黄愼便面目全非了。
晋唐草书以线条流畅的推移加上线条内部丰富的使转爲特徵;明人草书虽然线条起止粗糙一些,内部运动简单一些,并未逸出晋唐规範。以运动的流畅、连续爲组织作品的契机,黄庭坚在草书中放慢速度以求韧性,确有所得,线条内部运动虽然比较简单,艰涩行笔所带来的份量感,在草书中别开一境,同时线条也不完全按书写时的连续性来联缀—这总使人怀疑他书写时同时在精心思考空间问题。这便是到明代爲止,草书演变的两条主要线索。
黄愼兼而取之。
他的线条组织使人想起祝允明的某些作品。像这件横卷,行间空间很紧密,但与字内空间融合较好,似比祝允明只顾缩小行距以佔领全部空间,而不顾空间情调的统一略胜一筹。这也许与他兼爲画家有关。现代画家都知道,绘画构图不能仅仅注意到形体,形体外的空间亦是精心、推敲的对象,甚至是比形体更重要的对象—但中国绘画史上这种空间处理意识,以淸初八大山人爲始。黄愼在这一点上无疑受惠于他的时代。
他书法作品的线条也使人想起他的绘画—特别是他落上草书长题的写意人物,眞是一种少见的书与画的统一。推移中频繁的提按、顿挫,形成了黄愼线条的个人特徵,虽然力度和变化的丰富性还不够,但足以使他在淸代书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不过,黄愼的线条所带来的影响却主要是负面的—那种频繁的提按和颤动,在后人进一步的夸张下成爲烂草绳似的东西。
人们很少注意到他也有爽快利落的一面—比如说“黄愼”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