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明·王鏊书。纸本。草书。七言诗一首。凡四十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二百三十四字。34.3×360.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五),载入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一。
【赏析】:
明代是帖学的泛滥期,也是帖学的崩坏期。马宗霍评爲:“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惟妍媚之极,易粘俗笔,可与入时,未可与议古。”“俗笔”,意谓无晋人风韵:“入时”,即指明人新新奇奇的追求。王鏊此幅书作,用笔腾跳,变化奇诡。重处如牛头耸挺,轻处如芒针耀眼,竭尽姿态,故意地流露出挥运时的一种顿困的状况,着意在结构中迎送来往。使转的对比是曲直并用的。如果从意境上来分析,气氛萧瑟,没有一处可比着痛快欢悦的。这还可视爲作者心境郁闷,点点画画,丝丝缕缕,欲吐非吐,充满了尖锐苦涩,是一派偃蹇踬碍的相貌。书者,心画也。妙处是能将作者的心态变成让人人可以视见的墨迹,人人可以感受的墨象。人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墨迹的意象也是个大千世界。可笑,可哭,可愕,可愠,可怒髮冲冠,也可温让礼揖,不拘一格,得自然之佳妙。
王氏《悯松诗卷》草书以瘦硬拗直的折笔爲主要形式。
明代,帖学的盛极,带来了审美心理的逆转。与使转的传统形式和审美标凖相反,体现着鲜明的顿挫和节奏的创新笔法开始出现。这个流派风格的美学特徵是强调精神的外耀和处处展示,借以夸饰个性的完整,这一点,又是凭藉尖硬的笔及其强直的运用方法得以实现的。王氏《悯松诗卷》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氏居官正直明察,具有对儒家思想的执拗与实践,在风雨飘摇的明代中叶,他借题“悯松”,直抒胸臆,而《悯松诗卷》笔意的嶙峋劲翘,也恰当地表现了书家的鲜明个性,危峰孤松独秀的风采,自笔下跃然而出。可以说,这是一件字人合一的较佳作品。
从技巧和形式方面考察,王氏这件作品的反传统精神是很明确的,而它的简单重複,则是以艺术形式表现作者性情心态的一种极端,可以欣赏借鑒,却缺乏仿效的内涵和价値。这个问题,具有艺术创作与学习的普遍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