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语言学

    法庭语言学 :

国际法庭语言学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Linguists,简称IAFL)所列出的对法庭语言学的广义理解,涵盖语言与法律相关的所有领域:①语言与法律:立法、法律文件的可理解性、法律文本的分析解释、法律类型、法律语言的历史、法律语篇、法律语境中的多语问题、法律资料的话语分析、法律面前的语言和不利地位、语言少数族群和法律制度、语言权利、权力和法律,法律语境中的跨文化现象。②法律程序中的语言:易受伤害目击证人的访谈、易受伤害的证人的交际挑战、警察访谈、调查性访谈、避难者的语言测试、双语法庭和第二语言问题、法庭口译、法庭互动、法庭翻译、法庭语言、警察语言、监狱语言、普通法庭和民法庭对法官和陪审团的语言。③作为证据的语言:作者归属分析、剽窃、说话人识别与语音比较、编辑语料库(语句、自认、自杀笔记)、计算方法的作者识别或分析、消费者产品警告、民事案件中作为证据语言(商标、合同纠纷、名誉侵权、产品责任、欺骗性贸易惯例、版权侵犯)、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语义学和言语行为分析;④研究或教学:专家证人的实践和伦理、语言学证据的呈现、语言学家作为专家证人、法庭语言学或语言与法律的教学或测试、法律职业的语言教育。

法庭语言学在狭义上“仅指语言证据问题”。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法庭语言学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和三个相关因素。三个主要原因是语用学的发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以及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和交际能力概念等语言学本身的发展;三个相关因素是语言学界对口语研究的重视、录音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贡献。

为您推荐

输出假说

输出假说 : 这一假说由加拿大学者M.斯韦恩于1985年提出,并逐步加以充实。此假说认为,要实现二语习得,学习者不但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而且需要可理解性输出。可理解性输出指学习者在交际语境中产出的他人可..

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 : 这种机制在大脑中独立存在,与生俱来,不同于大脑其他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A.N.乔姆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的概念,用于解释为什么儿童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仅仅通过有限的语..

输入频率假说

输入频率假说 : 输入频率指语言形式或特征在人们听到的话语或者读到的文字中出现的相对次数,通常用它们在每百字、每千字或者每百万字中出现的次数来度量。有些语言形式或特征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非常..

小名

法庭口译

法庭口译 : 法庭口译主要分为视译、言后接续口译和同声传译三种。视译指对法庭出示的书面材料进行阅读,同时将所阅读的书面材料进行两种语言互译。言后接续口译是口译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即法官、证人及..

连语

连语 :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中有《连语》一篇,举出23个例词加以考释,认为“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意思是相连的两个字(词)意义相同(近),不能分别解释为不同的意义。如“囹圄”,王..

衍文

衍文 : 如《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