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唐大中六年(852)十一月立。崔玙撰,柳公权书。石上下皆残。正书。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初搨本仅五石,首行“判”字不损;三十三行“右补阙”之“右”字左撇不损。
【集评】:
淸杨守敬《学书迩言》:“《苻璘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皆敛才就範,终归淡雅。”
【赏析】:
与颜眞卿一样,柳公权传世的碑刻作品甚多,这大槪除了他们的艺术声誉极高外,与二位的显赫官职不无关係。在艺术创作上,这两位中晚唐楷书大家的差异之处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方面是艺术风格的不同,即前人所槪括的“颜筋柳骨”之别;另一方面是指书风的多变与相对稳定的不同。在颜眞卿的一生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三种不同的书法风格,即以《多宝塔》爲代表的前期风格、以《东方朔画讚》爲代表的中期风格和以《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爲代表的晚期风格。而柳公权作品的风格却没有如此丰富,其一生基本固守一种瘦劲、刚健的书风。《魏公先庙碑》当然也属于这种书风。
书法是种即兴艺术,即使大的格调基本一致,也无法排除因创作时间、环境、心态不同而引起了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别。有别于《玄秘塔》的淸劲遒丽,也不同于《神策军碑》的严整大度,《魏公先庙记》在用笔方面除具有柳书斩钉截铁的一般特徵外,结字及布局方面也多了一种动感,即错落性。这可能是由于刻工没有完全按原件摹刻的缘故,也可能是作者故意爲之,但不论如何,碑刻这种客观存在的错落性毕竟给书风几乎千篇一律的柳体楷书增加了一层新的含义。至于这种新的含义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就留给亲爱的读者自己去评判吧。
在颜眞卿这座高峰面前,柳公权没有被他所左右,而是把视线放远,从前代碑刻中吸取营养,一变颜体之粗壮雄强。
《魏公先庙碑》是一个充分的表现。作者在点画和结体上全力以赴,每一条线都是那样规範,线条的运动和心理的变化难以觉察。作者冷静而理智地安排着每一条线。唐代是书法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张旭、怀素把感性的直觉感悟昇华到最高峰;另一方面,柳公权却把理性的抽象把握推进到极点。这和每个人的气质、经历、心境都有关。柳公权在理性的世界裏得到了快乐,挺拔俏丽的线条和平静安稳的字体正是柳公权的追求。他不抱有任何其它的奢望,沉浸在静穆之中。这是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