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状残卷(书法)

行状残卷(书法):

【简介】:

宋·张栻书。纸本。楷书。33.4×57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六)。

【赏析】:

张栻与宋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栻爲学主“明理居敬”,认爲“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我们且来看他书学实践之造诣。

应该说张栻的字很有自己的个性。他的笔触纤细,有时细到只成蚕丝,比如第一行(见图版)中“帝”、“万”、“党”、“豪”中均有,然细而挺峭,似柔实刚,在纤细的笔画中,在那种蚕丝中,张栻贯注笔力,洋溢着无穷的乐趣。他似乎已穷极笔画之奥秘,即在于力的表现,在于精神的显露,在于细微处能显示力与精神。他写的竪画较之横画要粗一些,比如第八行之“下”字很典型,上一横如蚕吐丝,而竪与点稍粗,旣得映衬之趣,又收端重之效。张栻的右捺笔也很有特色,总是写得那么长,那么弯曲有致,末了是爽利地露出一点尖锋,显得很洒脱,而写“之”字的右捺,先出一小圆圈,便成张书特徵。这种情况又很像他的结字,在精工结构的楷书中时而写一个行书字,时而写一个草字,比如书中的“以”字、“与”字、“致”字、“世”字等等,错综变化,旣见劲俊,又见温润,旣现严谨,又现潇洒。而且字的结构并不是十分紧结,而较宽绰,这颇能使他纤细的笔画不至于出现一种寒伧的景象,相反增加了一些雍容的气度。

欣赏张栻的书法,联想到朱熹的书法,似乎有一点很相同,他们的书法都是从自己深邃的思想之窟中流出来的。他们的书法都精劲而气势充沛,颇像他们敏锐的思辨的外化。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的并不合理,甚至近于迂腐和牵强,然而并不妨碍这种外化。

为您推荐

论语集注残稿(书法)

论语集注残稿(书法):【简介】: 宋·朱熹书于淳熙四年(1177)。纸本。25.9×13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六)。【赏析】: 晦翁行书,运笔极快。《论语集注》残稿,使人见到一种“文思涌发,如凔海波澜,不可遏止”之势的信笔书写..

张栻(书法)

张栻(书法):【小传】: 宋高宗绍兴三年—宋孝宗淳熙七年(1133—1180)。字敬夫,一字乐斋。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徙居衡阳。魏国公张浚子。从胡弘学,頴悟夙成,爲学奋励,以古圣贤自期。人称南轩先生。累官至吏部侍郞,右文殿修撰。..

法书赞(书法)

法书赞(书法):【简介】: 宋·赵眘书。纸本。行书。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六)。 【集评】: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孝宗书有家庭法度。” 【赏析】: 宋代帝王从“妙尽八法,当时士大夫皆亲承指画”(黄庭坚《太宗御书跋》)..

秋深帖(书法)

致彦修少府尺牍(书法)

致彦修少府尺牍(书法):【简介】: 宋·朱熹书。纸本。行书。凡十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六字。27.3×55.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四)。 【赏析】: 朱熹爲南宋理学大师,故后人都从其立..

辇下帖(书法)

辇下帖(书法):【简介】: 宋·张孝伯书。上海博物馆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 【赏析】: 张孝伯的《辇下帖》用行楷书写成。全文虽寥寥数十字,但不失大气。由于作者是在书写公文,所以每一笔,每一字都非常认眞,神思..

柴沟帖(书法)

柴沟帖(书法):【简介】: 宋·张孝祥书。行章书。信札。纸本。33.5×38.9cm。刊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法书选集》(一)。【集评】: 《宋史·张孝祥传》:“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宋朱熹《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