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等慈寺塔纪铭》。唐贞观十一年(637)后立。颜师古撰,无书人姓名。正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额阳文篆书九字。据《金石萃编》载:碑高丈一尺四寸,宽四尺六寸,在河南汜水县。淸嘉庆以前旧搨本碑文“时逢无妄”之“无”字首行未泐。日本二玄社、北京燕山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评】:
淸王澍《舟山题跋》:“书法工绝,上援丁道护,下开徐季海,腴润跌宕,致有杰思。”淸郭尙先《芳坚馆题跋》:“颜籀此书犹是北朝遗则,而加之矜雅。”淸杨守敬《平碑记》:“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直堪与欧、虞抗行。”近代康有爲《广艺舟双楫》:“唐碑古意未漓者尙不少,《等慈寺》、《诸葛丞相新庙碑》,博大浑厚有《晖福》之遗。”
【赏析】:
唐人楷书总的特徵是方正性,但每块具体的碑刻又有各自的个性特点。《等慈寺碑》是爲数不多的几块出自文人士大夫之手,旣带有明显的北碑遗韵,又不失唐碑风姿的楷书碑刻之一。在这块碑上,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中国传统书法辩证美学刚柔相济原则的魅力—它使我们同时看到了北方民族豪爽剽悍的气质和南方民族温雅、细腻的性格。
作爲北南书派结合的範例,它成功地克服了双方不足之处的同时,又保留了双方的优点。因而书风险峻又不致粗率、丰润又不致轻浮—这是《等慈寺碑》最爲吸引观衆的地方。
爲了使问题更加淸楚,我们不妨对作品作一具体分析。本碑绝大部分笔画起笔处用露锋转角处用方笔,这是明显的北碑风格,显得劲峭、雄峻。而在部分笔画的中部和收笔处又使用圆笔和回锋,加上字体结构的理性化、规範化处理,从而使作品又呈端庄、饱满、安详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