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碑(书法)

少林寺碑(书法):

【简介】:

全称《嵩山少林寺碑》。唐开元十六年(728)立。裴漼撰并书。正书。三十九行,行六十余字。在河南登封少林寺钟楼下。淸王昶《金石萃编》着录。

【集评】: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书多秀劲多媚态。”明郭宗昌《金石史》:“书颇得褚河南之劲俊而无窅映春林之致。”明赵崡《石墨镌华》:“漼负文笔,号霹露手,不以书名,而此文殊不及书。书法秀劲,其得意处渐陞伯施之堂矣。”

【赏析】:

《金石萃编》称其爲正书,实际上颇有行书意味。

怀仁集王羲之书刻爲《圣敎序》,立于咸亨三年(672)。从此碑可以看出《集字圣敎序》对当时的影响。

此碑取法于《集字圣敎序》,部分字结构神情逼似,不过由于行笔速度稍慢,弯折处顿挫明显,用笔更多表现出唐人对王羲之行书的理解与改造。裴漼以唐人楷法加之于王羲之。《集字圣敎序》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渗入摹刻者对笔法的理解,但在较早的搨本中仍然可以淸楚地见出,虽有类似于唐代楷书的弯折,但这些地方并无唐人的着意操运—顿挫、夸张等等,而是以折笔或转折并运的笔法一带而过,并不曾影响到整个作品行笔的流畅性,在《频有哀祸帖》、《丧乱帖》等摹本中,这一点尤爲明显。这便是晋人行书特殊之处:複杂使转时的连续推移,弯折处从不曾把这种流畅的运动分割成琐碎的片断。但是对于唐人来说,这种行笔习惯离他们已经很远了,楷书的盛行,使行笔中的操作逐渐集中于点画端点与弯折处,这使笔画端点与弯折处隔断了线条连续而流畅的推移。裴漼把这些带进了他的作品中,从搨本带看,两种笔法的差别仅仅反映爲端点与折点处形状的小小差异,如果不能从这些细节引发对操运的感知,必然将两者混爲一谈。

前人从作品线条节奏的淸明、秀挺将其归之于褚遂良的影响,有其深刻处。

为您推荐

法华寺碑(书法)

法华寺碑(书法):【简介】: 全称《秦望山法华寺碑》。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立。李邕撰并书。旧在浙江绍兴秦望山法华寺,久佚。仅淸何绍基旧藏宋搨孤本传世,一九八〇年归上海博物馆。有翻刻本。上海有正书局曾合何绍基..

李隆基(唐玄宗)(书法)

李隆基(唐玄宗)(书法):【小传】: 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唐肃宗宝应元年(685—762)。姓李名隆基。陇西成纪(今甘肃)人。延和元年受禅爲帝,公元712—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工书,善八分、章草。传世书迹有《书鹡鸰颂》《纪太山..

王眘疑曁妻张氏墓誌(书法)

王眘疑曁妻张氏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唐故徐州滕县主簿王君夫人吴郡张氏墓誌铭》。仲丘撰。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四月二十日刻。楷书二十行,行二十字。43.2×43.2cm。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出土。一九三二年春归李根源..

麓山寺碑(书法)

御史台精舍碑(书法)

御史台精舍碑(书法):【简介】: 全称《大唐御史台精舍碑铭并序》。唐开元十一年(723)立。145×65cm。梁昇卿书,赵礼镌于陕西西安。隷书。十八行,行三十字。碑阴刻正书题名。淸王昶《金石萃编》着录,刊于日本《书道全集》。..

端州石室记(书法)

端州石室记(书法):【简介】: 亦称《马蹄碑》。唐开元十五年(727)正月刻。署李邕记,然代有争论。正书。十八行,行二十三字。据《金石萃编》:“高四尺四寸五、宽三尺。”在广东肇庆七星巖崖壁。初搨本末行“李邕”二字笔道淸..

宋儋(书法)

宋儋(书法):【小传】: 生卒年不详。唐广平人。字藏诸。工书。传世书迹有《道安禅师碑》。【集评】: 唐窦蒙《述书赋注》:“作锺体而侧戾放纵,迹不副名。”宋黄庭坚《山谷集》:“宋儋笔墨精劲,子瞻尝云:其人不解此狡狯,书便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