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唐.作者不详。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行书,纸本。凡十行。新疆吐鲁番一九七三年出土。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四)。
【赏析】:
这件文书与颜眞卿《争座位帖》(764)出奇地相似。文书年号爲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颜眞卿二十四岁;文书作者与颜眞卿彼此之间直接影响的可能性很小,更可能的是,这种书写风格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
文书线条流畅、圆转,中锋笔法运用自如,丝毫没有着意控制的痕迹—这种笔法所要求的姿势和操作要领,很可能是作者惟一熟悉的技术要求。我想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孩从六岁开始学习毛笔字,从那时起便一直悬肘书写,三年级,老师上习字课,敎他们把肘部支在桌上,她对老师说:“我不会用这种方法写毛笔字。”—从这件文书还可以联想到另一件残纸—一九七三年吐鲁番出土的天宝十四年马料账残页,账上的批字线条圆实丰腴,用笔方式与这件文书十分相似。一个时代所作好的技术上的凖备,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可能享用。
残页批字与文书字结构亦相似,匀称、熟练,毫不拘谨,以团形爲基调,但又能根据各字的构成条件自如变化,同时不失去所有字迹的统一感。这些字结构与《争座位帖》的相似,或许也能从时代风格中找到解释。
由于唐人书法训练亦以前代书法爲基础,唐代行书中一部分受唐代楷书笔法影响,提按、顿挫明显.另外还有一部分与前代行书保持更密切的联繫,重使转,很少按、顿。晋人行书演变至唐代,线条内部的运动已有所简化,複杂的使转(后转)被中锋稍加使转的笔法取代,—后人称《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亦是体察到其内部运动较爲简单。这一类以中锋爲主,同时在弯折处不着意按顿的笔法,必然产生以连续弧线爲主调的构成特徵,由此也决定了字结构外廓趋向团形的特点。而盛唐以来字结构普遍开阔、疏朗,趋向团形的字结构爲避免侷促和封闭,可以伸展的长画自然要作适度的夸张。于是,便有了文书、马料账残页以及《争座位帖》的结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