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碑(书法)

仓颉庙碑(书法):

【简介】:

东汉延熹五年(162)正月立。碑在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一寸,广六尺。”隷书,碑阳二十四行,行字最多者二十七字;阴存二列,上列八行,下列十四行,左侧三列,列六、五、四行不等,右侧四列,列六行,字多漫漶,存二百多字,爲汉隷中之小字。

【赏析】:

东汉时期隷书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特定的朴实端庄、寓奇于正的风格。字形、结构及用笔趋于规範化,隷书特有的方结构,方用笔已经形成,分行布白纵横成行,具有庄重之美。

《仓颉庙碑》在衆多的汉碑之中以其劲健潇洒而独树一帜。线条强调力度,结体强调舒展,章法上在规矩之中求活泼流畅,纵行直线与弧线形相结合,用笔的变化也很丰富。横行并不是匀称地拉平,而是每个字排布高低不平,这样就打破了纵行横列齐整分布的呆板格局,形成了这种有疏有密的良好的视觉效果。用笔的转折方面:方析与圆转结合。方折的地方强调力度,圆转之处强调飘逸,如第二行“永”字的两处方折与两处圆转;第二行末一字的“”由方折转爲圆转,使这两个字的趣味丰富,具备了劲健而圆熟的意趣。第五行的“官”字,以方折爲主,但“宀”部横画又加以弧形变化;第四行的“令”字,圆转爲主,“卩”部又加以方折的变化。这种方圆的结合在作品中表现得很成功。再分析一下字的重心与行气:每字重心时而居中,时而偏左或偏右,由这些重心点组成的每行的行气是一条曲线。这是通篇章法错落自然的根本原因。而且行距并不均匀相等,这就更增加了章法的动蕩感。结字的造型意识方面:笔画并不是绝对直或曲,而是以斜、曲、弧爲基调,有些笔势作了局部夸张,如第一行“戎”字戈部的斜度夸张;第三行“郞”字竪画的弧形夸张,“长”字捺角的长度夸张,使结字更加生动。

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使碑面残损,形成了碑版的残破美。残破美增加了作品的古朴之感;残损之后的黑白对比更加强烈;结字也形成了併笔的感觉,古穆天眞之趣顿生。

汉代隷书主要以气息高古爲特色,在古朴庄重之中包含丰富的趣味。《仓颉庙碑》是以古穆劲健取胜的典範。

为您推荐

居延建武纪年简(书法)

居延建武纪年简(书法):【简介】: 书于东汉武三年(27)。简22.7×1.2cm。草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 【赏析】: 东汉以后,西北边塞烽隧逐渐废置,居延所出汉简最晚到东汉早期,其缘故即在于此。 汉..

裴岑纪功碑(书法)

裴岑纪功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隷书。六行,行十字,东汉永和二年(137)八月立。碑在新疆巴里坤。淸雍正七年(1729)岳铭琪获石,移入将军府,十三年(1735)又移置城西北关帝庙前。乾隆二十三年(1758)..

孔谦残碑(书法)

孔谦残碑(书法):【简介】: 又称《孔谦碣》、《孔德让碑》。东汉永兴二年(154)七月刻。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孔德让爲孔子二十世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碣高二尺六寸,广一尺七寸。”八行,行十字。碑小,故有称碣,上有穿。..

张景碑(书法)

阳嘉残碑(书法)

阳嘉残碑(书法):【简介】: 也称《少仕州郡等字残碑》、《黎阳令残碑》。东汉阳嘉二年(133)刻。淸汪鋆推爲永和元年(136)。淸光緖元年(1875)在山东曲阜出土。后归海丰吴式芬。光緖十八年(1892)遭大火焚毁。据淸陆增祥《..

杨叔恭残碑(书法)

杨叔恭残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沇州刺史杨叔恭残碑》。东汉建宁四年(171)七月立。淸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山东鉅野昌邑集出土。归马邦玉,后归端方、周进等人。碑残甚。隷书。存阳十二行,行一至九字不等。共七十一..

西狭颂(书法)

西狭颂(书法):【简介】: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碑》、《惠安西表》。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十三日刻。摩崖书。在甘肃成县摩崖。隷书。二十行,行二十字。最前有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后刻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