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晋东晋永和四年(348)十月二十二日刻。一九六五年一月在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人台山出土。誌石37.3×28.5cm。正书。两面刻文。一面十三行,行十字;另一面十一行,行十字。现存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一九六五年第六期着录。文物出版社《兰亭论辨》收入影印搨本。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二)。
【赏析】:
王兴之夫妇墓誌铭的书迹,给后人造成一种似楷非楷、似隷非隷的感觉。在我看来,说它是一种变体似乎更爲客观。
然而,这类变体可以由两种途径而至,一是由隷体变形,一是由楷体变形。同爲变形,前者是隷书成熟之后,实用书写将隷书体导向楷书体的发展进程中隷书体的自然解体的一种态势;后者则是楷书体作爲流行书体以后时人爲着追求昔日隷书的庄重风範而造就的一种刻意姿态。那么,王兴之夫妇墓誌铭的书迹属于哪一类呢?诚然,它具有显而易见的隷书意态:竪画、横画的收笔处多呈方截,有的横画收笔处还有翻挑之意,点一类的笔画呈三角形或者作横画处理,右下点往往处理成短捺,转折处呈直角状的方势。在当时的书写者的心目中,这就是他所认爲的隷书体。尽管如此,将其与稍早于它的东晋谢墓誌的隷书比较,王兴之夫妇墓誌已无分势,从其横画的起笔处和撇画、捺画的收笔处足以见出,而且,“月”、“丹”、“先”、“琅”、“鄕”、“侍”、“特”、“第”、“咸”等字都有鈎趯之笔,这是楷书最爲显着的特徵。虽然书写者着意以隷书体势来体现铭石书的庄重,楷书的书写习惯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因爲东晋通行的书体毕竟是楷书。
细细品味这类看不出用笔痕迹,近似于今日黑体字的楷体隷意杂揉,整肃端稳的变体,东晋时代的人们生疏于隷书体而刻意爲之的窘态跃然目前。爲求古质庄重却生造出如此滑稽而且不伦不类的体势,也正是书体嬗变时期的某一阶段铭石书的一种通常体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