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亦称《广武将军□产碑并阴侧》、《立界山祠碑并阴侧》、《张产碑》。前秦建元四年(东晋废帝太和三年、公元368)十月立。石旧在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约乾隆初佚,一九二〇年折庙前影壁时复得,一九七二年移置西安碑林。四面刻,正面碑文,阴及二侧爲部将姓名。隷书。碑阳十七行,行三十一字,阴二列,上列十五行,下列十八行,行界二十三格,间有一格二字者;一侧二列,列八行,行四十二字;一侧八列,第一、二列各三行,第三列一行,第四列二行,五至八列各三行,行四十四字。额隷书“立界山石祠”五字。碑已残泐。乾隆前有搨本,苏州张德生有翻刻本。淸毕秋帆《关中金石记》始着录,其后钱大昕《潜研斋堂石跋》、方若《校碑随笔》、近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均有考述。商务印书馆、日本二玄社有影印本,刊于《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
【集评】:
淸康有爲跋:“北碑近新出土以此爲古雅第一。”“惟碑爲苻秦建元四年,去王右军兰亭仅十二年,故字多隷体。实开灵庙碑之先,渊茂且过之。应与好大王碑并驱争先。”“碑阴字似流沙坠简,古逸至矣。”“此碑在陕,亦爲关中楷隷冠。”近人姚华跋:“于《爨宝子碑》见古隷之结局,于《张产碑》(即《广武将军碑》)见今隷之开宗。”于右任《广武将军复出土歌》:“慕容文重庾开府,道家像贵姚伯多,增以广武眞三绝。”
【赏析】:
第一次见到《广武将军碑》的人,一定会被它那带有北方原始气息的粗犷之美所感染。
前秦所遗石刻甚少,除《邓太尉祠碑》外,仅此一例。碑阳正文书刻在方形界格之中,字体应属隷书,但已带有明显的楷意。其书风初看上去,眞是粗枝大叶,不拘小节,那奇肆多变的结体,那不求工致的点划,令人觉得有一股淳古之风扑面而来。如果再细细品味,便会发现,此碑之妙更在于粗疏中能含蕴,草率中见精巧。就拿结字来说,每个字都想摆脱界格的限制,恣肆奇古,极尽变化,或静或动,或长或短,或欹或正,或左右挪让,或局部夸张。若细细归纳分析,还会有许多发现:如三点水的写法,起码不下六种,且每种写法都与右边的部分相映生姿,“辶”部的形态,更是一字一变,略无雷同。另外,同一个字也往往以不同的结构出现。而这一切,又统一于一个基调之中。于此可见作者之匠心。
或许由于时间紧迫,或许是碑阴碑侧并不那么重要,愈到后面,书刻愈发荒率。尤其是碑侧,没有了界格的限制,把纵行横列都抛到一边,其放浪形骸之外的天趣勃发之情,跃然于石、纸之上,给人以强烈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西晋是个禁立碑石的时代,除少数私立的小型墓碑,正式树立的碑表几乎见不到。碑禁到东有所松懈,但人们思想尙未从西晋的禁碑风气中解脱出来,因而这一时期碑刻数量仍然有限。伴之而来的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化发达的江南见不到一块象样的碑表,反之在遥远的边疆地带倒出了一些着名的碑刻。《广武将军碑》就是其中风格奇特的一块。
苻秦建元四年建立的《广武将军碑》,它的产生与王羲之《兰亭》相差十三年。它的书体基本还在隷的範畴,尽管其有向楷书体趋进的要求,从其意态来揣摩,无论是线条质感、形态,还是结字所採取的手法,更多的是承袭篆隷的意味。由于此碑地处僻远,文化的交流难免狭隘于一隅,可这样的环境也有它的好处,即少受外来干扰,不自觉地与当时中原书风拉开了距离,使它的个性愈加突出。
《广武将军碑》虽属隷书,但它所处地域、环境决定了它不可能与同时代书手们一样,追攀工稳的庙堂气或认同士族阶层的平和态度。很明显,他们具有的自由度比文人书手来得高,表露在书迹上,驰骋的天地自然更宽阔。另外,这种选择也不能排除他们性格、素养所起的作用。稚拙、灵动的线条,瘦而凝练,萦回往复的一点一撇一横没有文人书手所习见的矜持腔调,流露得是那么的自然纯眞,活泼强悍的性格以大拙大巧的字形神化而出。
结字方面,《广武将军碑》亦有自己的特色。它的大小、长短一任自然,不作任何修饰,与整体书风保持非常亲切的一致,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眞情趣。试看碑中“佐”、“梁”、“崇”字,其结体某一部分的处理,简直到了“浑脱舞”的地步,“佐”字的单人傍与右边“左”字相互依赖,“梁”字最后一笔意气风发的张扬,以及“崇”字线条大疏大密的强烈对比,初看似乎有点失调,不合理法,细审才领略到它趣旨所在,精妙之核。善于造险,胆敢独创,但险不觉怪,违而臻理,信手刻划,于无法处求法,使之通篇充溢了一种诙谐的情调,这一切都导源于作者眞实性情的坦露,以情挟势、结字,故多奇情妙趣。连康南海见之也动情于怀,击节称赏曰:“此碑在陕亦爲关中楷隷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