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石阙铭(书法)

太室石阙铭(书法):

【简介】:

也称《嵩山泰室石阙铭》、《中岳泰室石阙铭》。分东西两阙。高七尺许。在河南登封中岳庙前,与《嵩山少室石阙铭》、《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合称爲《嵩山三阙铭》,西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铭高一尺三寸,广四尺六寸五分”。东汉元初五年(118)四月刻。隷书。存二十八行,行九字,第三行十字。额阳文篆书“中岳泰室阳城□□□”九字。东阙,东汉延光四年(125)三月刻。隷书。约四十六行,行十二字。上海艺苑眞赏社有影印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搨本。

【集评】:

淸王虚舟跋西阙铭云:“此碑每作波法皆双鈎,尤汉碑所仅见者,不可不详识之也。何绍基评此阙:“瘦劲似吉金,东京碑中自有此一派,最爲高古。”张裕钊评其:“隷书以与篆籀近者爲最上,以后世日变而日远,于古浑厚之气亡矣。”杨守敬《平碑记》:“汉隷之存于今者,多砖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断石,惟《太室》、《少室》、《开母》三阙字数稍多,且雄劲古雅,自《瑯琊台》漫漶不得其下笔之迹,应推此爲篆书科律,世人以郑文宝《峄山碑》爲眞从李斯出而奉爲楷模,误矣。”

【赏析】:

首先,从作品产生的时代来看,汉字书法史正逐步完成着由秦篆向汉隷演变的“隷变”过程,汉隷也逐步进入成熟期。出现于这场演变尾声之时的《太室石阙铭》,可以说是这场演变史上一个不可缺的注脚。从此碑中的隷书字体看,其结体等已很显然地带上了成熟期隷书的某些共同特徵: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结体大多扁长、稳重、敦厚。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一行之中经常出现顺乎自然的长形结构字,使得整幅作品有纵行而横列不拘,同时,结体也极尽疏密、斜正、开合之趣。没有成爲排列如算子的隷书“馆阁体”。这点对处于某种书体演的开始成熟期的书家来说,是尤爲可贵的。因爲这时的创作者常:爲了急于尽快掌握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却落入另一种“千人一面”的巢穴。

《太室石阙铭》另一重要特色体现在其用笔之中:与严谨的隷书结体相对应,碑版中笔画不似大多数隷书的写法,很少能看到蚕头燕尾之势,相反,却带有明显的篆书笔意,圆润、劲挺、含蓄。可见秦隷(或小篆)笔意的影响在当时尙没有完全摆脱;也同时说明创作者的创作意识还是非常独特的。他并没有被当时书坛流行的隷书那种“蚕头燕尾”笔意所笼罩,而试图把传统的篆书笔意和当时较爲典型的隷书结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碑版反映出来的实际效果看,这种结合也是基本成功的。

再者,从此碑中捺笔皆作双鈎来看,从已斑驳模糊的残碑中,我们仍然可以依稀辨别出作者独辟蹊径地运用了汉碑中独一无二的双鈎“波法”—二条边廓线分叉的捺笔。

尝试是可贵的,探索者更是可敬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事实说话,这“汉碑所仅见者”只是一种画蛇添足式的笔画,因此它并没有像“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笔法那样世代流传下来,这也许是历史留给作品的一份遗憾吧。

为您推荐

莱子侯刻石(书法)

莱子侯刻石(书法):【简介】: 又名《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等。新莽天凤三年(16)二月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卧虎山下,淸乾隆五十七年,爲王仲磊最早发现。嘉庆二十二年(1817)移置邹县孟庙。现仍..

大吉买山地记刻石(书法)

大吉买山地记刻石(书法):【简介】: 又称《昆弟六人买山地记》。摩崖刻石。东汉建初元年(76)刻。在浙江会稽(今绍兴市)跳山。淸道光三年(1823)爲县人杜春生访得。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搨本高四尺五分,广五尺..

司马长元石门题字(书法)

司马长元石门题字(书法):【简介】: 东汉建初六年(81)十月三日刻。石在山东文登。淸末发现。石作石阙形,共两石,分列东西。西石十三字,东石九字。共二十二字。隷书。 【集评】: 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以篆笔作隷者”。【..

禳盗刻石(书法)

王君平阙(书法)

王君平阙(书法):【简介】: 这是一九八〇年七月在成都东郊一座明代墓内发现的两块墓门抵石之一。刻于东汉永元九年(97)。铭文镌于阙石正面偏上部分。隷书。凡三行,第一、二行八字,第三行四字,共二十字。石现藏成都市博物馆..

大通木简(书法)

大通木简(书法):【简介】: 一九七八年夏季,靑海省文物工作队在靑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的一一五号西汉晚期墓中发现了一批珍贵木简。木简绝大部分残断,腐朽严重且已零乱,很多已经变形,经过整理、缀合、复原,完整的简长25×1..

始建国木牍(书法)

始建国木牍(书法):【简介】: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河东破城子、肩水金关、甲渠塞第四等地进行试掘,所获简牍计二万余枚。“始建国三年(11)出入关文书”出于肩水金关。“出入关文书”尤如今之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