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又名《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等。新莽天凤三年(16)二月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卧虎山下,淸乾隆五十七年,爲王仲磊最早发现。嘉庆二十二年(1817)移置邹县孟庙。现仍存邹县孟庙。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去边纹,高汉尺一尺五寸三分,广二尺二寸七分。”隷书。七行,行五字,共三十五字。右侧刻颜逢甲等题记三行。有翻刻本。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九辑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下)也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爲隷,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虽不能如孔庙五凤二年刻石之高超浑古,要亦遥相辉映。爲西汉隷书之佳品。”杨守敬《平碑记》:“是刻苍劲简质,汉隷之存者爲最古,亦爲最高。”徐树钧《宝鸭斋题跋》:“隷法高古篆意犹存,与汉开通褒斜碑笔意相似”。
【赏析】:
此石古拙奇瑰,天眞罄露,笔力劲健,气势开张。其用笔浑凝简直,痛快率眞,点画丰筋力满,趣味横生,并熔篆籀之古意写隷,提按变化微妙尤出新奇。结字中宫舒宕,字体偏扁,力往四周扩张,翻折多姿,松而不散,布白匀中多变,疏密有致。整体书风颇近《石门颂》飘逸飞动,然更显拙稚多趣,看似十分随便,实则抱合严谨;又如《封龙山》气魄恢宏,然更见老辣骨健。稚趣和老辣的用笔融洽得天衣无缝是此石特色。
此书刻在行间,以粗犷纵线匆促下刀,密切了行间意态,四周并以短排密线相续当边,旣加强了整幅的装饰效果,又不失率眞天趣,且通篇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气足意密。与浩瀚多姿的汉朝其他碑刻相比,这也是一件十分精彩的动人力作。古往以来,许多佳作因名气不响,常常被人遗忘或忽视,此石便是其一。实在论艺术格调、内蕴意趣,决不下于某些汉隷名碑。
更有意义的是,此石出自新莽天凤三年,即西汉末期。衆所周知,西汉遗传书迹甚少,通过此石,使我们对西汉书风可略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