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 :
训是上对下或长对幼进行训导、说教的文体。又称训导、诫勉文。《尚书》“六体”(典、谟、训、诰、誓、命)之一。《说文解字》云:“训,说教也。”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珊瑚钩诗话》:“顺其理而迪之者谓之训。”即指君上对臣下或长辈对晚辈的劝诫、教导。
《尚书》中有以“训”命名的篇目。如《商书》中的《伊训》是史官记录老臣伊尹训导初即帝位的太甲的文辞。伪古文《尚书》中有《伊训》篇,伊尹从夏朝因失德而失国说起,希望太甲能发扬成汤的美德,修己求贤,遵守《官刑》,警惕自身,念念不忘先王教训,告诉太甲“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教导太甲修德行善,保守宗国。也有不以“训”为名,但实质上是“训”的篇目,如《商书》中的《太甲》三篇、《咸有一德》、《高宗肜日》以及《周书》中的《无逸》《旅獒》等篇。《高宗肜日》是大臣祖己训导商王祖庚的记录。高宗的儿子祖庚在祭祀高宗时,忽然有一只野鸡飞到鼎耳上鸣叫,祖庚大为恐慌,大臣祖己借此劝导祖庚改革当时的祭祀制度。训的代表作当属周公训导周成王的《无逸》。成王长大了,周公让他主持政事,害怕他贪图享乐,荒废懈怠,于是告诫他不要贪图逸乐,必须知道稼穑的艰难,知道小民的痛苦。
《尚书》中的训皆是作为长辈的臣子对年幼的天子的政治教导,语重心长,目的是纠正不当之为,防患于未然。《逸周书》中《度训》《命训》《常训》三篇,名为“训”实则是战国晚期诸子比较成熟的议论文,与《尚书》“六体”之“训”名同而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