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 :
本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4年,叛军在受挫退出两京后,复卷土从河北而来。唐廷在邺下一带集结九节度使兵力加以抗御,因协调不善、方略错误而溃败。杜甫前一年出任华州司功参军,春间到洛阳附近的偃师旧家料理家业,归途恰好遇到兵溃邺下,遍地哀鸿,乃就沿路所见写下这组诗。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杜甫画像
《新安吏》写地方征召兵役,让未成年的中男去应兵役。“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写出民生的艰难和绝望。《石壕吏》则写夜宿石壕村,夜半遇官吏抓民夫急应河阳前线之需要,此家三男已上前线,二人战死,老妪无奈答允应征。《垂老别》则写一对乱中刚死里逃生的老夫妇,老人又被召从军,垂老再为死别。《无家别》则写乱中归乡的男子发现家人都已死尽,已无可以告别之人。“人生无家別,何以为蒸黎?”写出绝望和痛苦。《新婚别》则以新娘的口气,写新婚次日就送新郎从军的不幸。《潼关吏》应为最后一篇,杜甫告诫守关官兵以往事为警戒,做好战备。
这组诗的可贵之处是以真实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写出大乱期间乡村荒废,民生艰难,写出各种不同身份人们的艰困和不幸。同时,也写出国家危亡动荡之时,下层民众能以大局为重,具有担当精神。如石壕老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别夫新娘告别新郎:“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些细节,更增添组诗的感人力量。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正是指这一类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