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 :

全诗共三章,每章七句。《毛序》说:“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郑笺》说:“春秋闵公三年冬,狄人入卫,卫懿公及狄人战于荧泽而败。宋桓公迎卫之遗民渡河,立戴公,以庐于漕。戴公立一年而卒。鲁僖公二年,齐桓公城楚丘而封卫,于是文公立而建国焉。”这是概括《左传》载文而为说。历来说法都比较一致,应该是可信的。也就是说,诗是为鲁僖公二年(前658)卫国被灭后在楚丘重新建国所作,歌颂了卫文公的建国事迹。

首章前二句“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叙说卫国建宗庙之时。定,星名,也叫营室。方中,指黄昏时营室星处于天空正中位置,一般在夏历的十月中至十一月初。《国语·周语》载:“营室之中,土工其始。”《左传》载:“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左传》春是周历正月,为夏历十一月。于,通“为”,下文“作于楚室”同此。楚宫,指建于楚丘的宗庙。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次二句“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是叙述建造宗庙的过程,此通过考察日影变化确定建筑方位。揆,观测。楚室,即楚宫。末三句“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叙述在楚宫周围种植各种树木。树,种植。榛、栗、椅、桐、梓、漆,六种树木名。马瑞辰说:“古人建国,凡庙朝坛壝宫府皆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诗言立国之制,故并及所树之木。……是椅、桐、梓、漆皆为琴瑟之用。若榛、栗,则无与于琴瑟也。《诗》‘爰伐琴瑟’特承上‘椅桐梓漆’言,谓六木中有可伐为琴瑟者。”爰,语气词,犹乃。伐,砍伐。琴瑟,古代贵族常用乐器名。

次章首二句“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此为文公打算以楚丘为建国选地。升,登。虚,同“墟”,即山丘。《毛传》载此墟在漕地。漕在今滑县南。第三、四句“望楚与堂,景山与京”,叙说考察楚丘之过程,拿楚丘和其他地方比较。《郑笺》说:“观其旁邑及其丘山,审其高下所依倚,乃后建国焉。慎之至也。”楚,楚丘。堂,邑名,在楚丘附近。景山,《毛传》注为大山。朱熹《集传》:“景,测景以正方面也。与‘既景乃冈’之景同。”郭晋稀认同朱熹说,以为景通“憬”,“作动词用,与望相对为文”。末三句“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叙述考察后又占卜以作最终决定。降,指从山丘下来。桑,郭晋稀以为即指下文桑田。卜,指占卜。云,说。其吉,谓建国楚丘为吉祥。终然,最终,犹言结果。允,诚。臧,善。

第三章前四句“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叙说在雨后督促生产劳动。灵雨,犹言好雨。既,已。零,落。倌人,驾车小臣。星,马瑞辰说通“殅”,据《说文》是雨后星现的意思。言,语气词,无义。夙驾,早早驾车。说,通“税”,停车驻扎义。末三句“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颂扬文公不仅用心于人事,而且蓄养出大量马匹。匪直,非特,犹言不仅。人,指卫国之人。秉心塞渊,犹言用心实深。塞,通“㥶”,《说文解字》:“㥶,实也。”騋牝,《毛传》:“马七尺以上曰騋。”牝,指母马。程俊英、蒋见元说:“诗以騋牝代良马,三千泛言其多。古代以马驾战车,所以马匹的多少可以衡量军力的强弱。《国语·齐语》:‘齐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无育,与之系马三百。’可见卫文公初建国时,军力甚弱,多年经营之后,国防力量增强了十倍。”此说是。

全诗完全采用平铺直叙的赋法,不着议论,而赞美之情见于事实之中。

为您推荐

《斯干》

《斯干》 : 《毛诗序》云:“《斯干》,宣王考室也。”《郑笺》:“德行国富,人民殷众,而皆佼好,骨肉和亲。宣王于是筑宫庙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故《斯干》是歌咏周宣王筑宫室寝庙的诗。汉..

《凯风》

《凯风》 : 全诗共四章,每章四句。《毛诗序》说:“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孝道,以慰其母心而志成尔。”以为诗人之寡母因为生活艰难,欲以嫁人,于是士人作诗以劝慰..

《江有汜》

《江有汜》 :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毛诗序》说:“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不怨,嫡亦自悔也。”媵,诸侯陪嫁之妾,犹正夫人之侍婢。《仪礼·士昏礼》郑注:..

《出车》

《召旻》

《召旻》 : 这是一首指责周幽王昏庸暴虐的政治讽刺诗。在《毛诗序》《郑笺》中,它与《瞻卬》被认为是“幽王之变《大雅》也”,即反映周幽王的变雅之诗。 ..

《巷伯》

《巷伯》 : 这首诗写因朝中奸佞当道,寺人孟子遭谗言罹祸。诗之末章言“寺人孟子,作为此诗”,明其作者即寺人孟子。《毛诗序》云:“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郑笺》云:“谗人谮寺人,寺人又伤其..

《载驰》

《载驰》 : 孔颖达《正义》认为全诗共五章,第一章六句,第二、三章皆四句,第四章六句,第五章八句。但后人据《左传》文公十三年、襄公十九年分别载郑子家、齐穆叔赋《载驰》之四章,皆取诗末章之“控于大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