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 :
《尚书·舜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言上古诗歌是配乐歌唱的。
传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执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黄帝时有《云门》之乐,尧时有《大唐歌》。舜弹五弦琴,造《南风》之诗。夏时太康失位,盘游无度,其弟五人皆怨恨,作《五子歌》。武王灭纣,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及饿将死,作《采薇歌》。周代设采诗官,负责采集民歌,王者因以观风俗,由此考知政教得失。《诗经》中的《国风》及《小雅》大部为民歌,司马迁《史记》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又《诗经》三百余篇皆入乐,均为乐章。
宋刻本《乐府诗集·子夜歌》
周代以后,楚汉之交,项羽困于垓下,悲歌慷慨,自为《垓下歌》;刘邦称帝后出巡,经过故乡,酒酣击筑,自歌《大风歌》。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乐府,采集民歌,“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刘勰《文心雕龙注》)。后刘向、刘歆校理群书,依类立目,《七略》于《诗赋略》立“歌诗”类,其中诗歌均为乐府诗。考《汉书·艺文志》,歌诗类著录歌诗28家,314篇(实为316篇),内容包括宗庙乐歌、帝王与贵族文人作品及乐府民歌。其中,乐府民歌占绝大部分,有《吴楚汝南歌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淮南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等。《序》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成就辉煌。南朝乐府民歌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类,此外还有民间祭歌神弦歌。吴声歌曲出于江南,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今湖北中西部和河南西南部江汉流域一带)之间,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不同。吴声、西曲歌辞多写爱情相思和离愁别恨,多为五言四句,好用双关隐语,语言生动,风格清新。代表作品吴声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西曲有《石城乐》《西洲曲》等。北朝乐府民歌多是北方各民族经过与汉族的融合,用汉语记录下来的。北朝民歌题材较广泛,内容较丰富,除情歌外,还有战歌、牧歌等,风格豪放爽朗,慷慨激昂。代表作品有《敕勒歌》《木兰诗》等。
宋刻本《乐府诗集·西洲曲》
唐代以后,歌诗流为词、曲,但唐诗也有入乐歌唱的。中宗幸昆明池,上官婉儿取宋之问应制诗为新翻御制曲;玄宗赏木芍药,赐李白花笺,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旗亭宴集,王昌龄、高適、王之涣诗入于歌词;武宗疾笃,孟才人歌张祜诗“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凡此可视为歌诗之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