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瑄 :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父孙诒经官至户部左侍郎,为光绪帝师;兄孙宝琦为清廷驻法、德等国公使,入民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妻父李瀚章,为李鸿章之兄,曾任清两广总督。少时随父读书京师。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荫生分工部主事,保补员外郎,后曾任邮传部庶务司主稿,亦曾在大理院供职。入民国后,曾担任浙海关监督兼宁波交涉员、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员。
甲午日人肇衅,与兄孙宝琦等十余名浙籍京官联名上书恭亲王请和,为舆论所垢议。二十一年离京赴沪。同年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倡议改革,主张设报馆、兴学堂以启民智。在沪积极参与维新士人集会,为《时务报》撰稿人之一。庚子(1900)中加入中国国会,列名干事。辛丑(1901)二月张园拒俄集会,曾登台演说。光绪二十八年(1902)返京,因孙宝琦之介结识诸满洲亲贵。在工部升任帮稿行走,又任京师大学堂编书局分纂。
因家境优渥,兼有兄长孙宝琦支持门户,孙宝瑄毋需以功名自励,得以优游自适,而一生读书不辍。曾治宋学,甲午以后多读新学书,思想亦随之而变。其平生穷研经史,旁及释道,尤长于思辨,于东、西洋之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科学等均有涉猎,持论亦允当。主张立宪,反对排满的种族之见。亦广为交游,所交如宋恕、吴庆邸等,多一时才俊。与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有“清末四公子”之称。
著有《忘山庐诗存》。另自弱冠起为日记,每日读书、处事,勤于纪录。既处变革之时代,复近于政、学之中心,其人亦关心时局、力求新知,因而此日记实为晚清之一重要史料。惜有散佚,所留存自光绪十九年(1893)至三十四年(1908)间者,曾辑为《忘山庐日记》;另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保存之部分,辑成《日益斋日记》。今人统辑为《孙宝瑄日记》。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