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 :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孔霸,为西汉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孔宙,官泰山都尉。孔融好学,博览群书,自幼有异才,四岁即有“让梨”德行。10岁随父入京师。时文人领袖李膺矜重自高,若非当世名人及通家之好,不予接见。孔融来访,辩说孔子与老子相师友,自己即与李膺“累世通家”,众人惊赞不已。灵帝建宁二年(169),孔融17岁时,因庇藏党人张俭而声名大振。州郡征辟,皆不应召。灵帝光和中,被征辟司徒杨赐府,其间多举发中宦亲族贪腐。后辟入大将军何进府,举高第,为侍御史。与边让、王朗友善。因与中丞赵舍不合,托病辞归。灵帝中平中,再辟司空掾,旋迁虎贲中郎将。时董卓擅权,因忤董卓,转为议郎。献帝初平元年(190),出为北海相。到北海郡后,整备军力对峙黄巾军,并立学校,倡儒术,举荐贤良郑玄、邴原等。兴平二年(195),迁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献帝迁都于许,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
清孔莲卿所绘《古圣贤像传略》中的孔融画像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后汉书·孔融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荐祢衡疏》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
孔融诗今存5首。《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明刻本《孔少府集》书影
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有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今人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孔融集》较为完善。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