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学 : 对楚辞(包括屈原、宋玉等作品)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自汉代开始的楚辞研究,内容大体包括:楚辞的产生与楚国历史及社会背景,楚辞的命名及其构成,楚辞与楚风俗及神话,楚辞与先秦历史及诸子思想,楚辞与楚文化,楚辞与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屈原其人(身世、思想及成就等),屈原作品的篇章辨伪、背景介绍、史地考证、名物训诂、词语注释、题旨诠解、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宋玉其人及其作品辨析,楚辞其他作品及其作者研究,辞赋辨析,拟骚诗研究,以及版本、校勘、辑佚等;20世纪末期的研究还包括楚辞美学、楚辞文化学、楚辞比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历代楚辞研究大约出现过四个高潮阶段:汉代、宋代(南宋)、清代及“五四”以后新时期。西汉司马迁首撰《屈原列传》,高度肯定屈原其人及其作品,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基本可信的传略史料;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首次结集,题名“楚辞”;东汉王逸推出第一部完整的楚辞注本《楚辞章句》,确立篇章、介绍背景、发掘楚语、肯定屈原其人及其作品成就与风格,虽依经立论,毕竟树起了楚辞学史上第一个里程碑。魏晋至隋唐,评楚辞文字多为散见于各类诗文中的片言只语,其中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论述楚辞较为全面。宋代(南宋)出现洪兴祖《楚辞补注》,校异文、考方言、引文献,对王逸《章句》疏通证明,多所阐发,后世传本多以《章句》、《补注》合一行世。朱熹《楚辞集注》在汲取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基础上有所辨证,旨在阐发义理,多微言大义,然评驳旧注中亦间杂臆测;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楚辞注本。元明两代,汪瑗《楚辞集解》等颇值得注意,有一定参考价值。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林云铭《楚辞灯》、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注》等,或阐发屈赋大义,或订正旧注谬误,或藉注骚明志,虽不免牵强误说,却各具特色,均显价值;其时,研究楚辞的学者之多、著述之丰,在楚辞学史上前所未有,达到鼎盛时期。到近代,梁启超突破前人格局,在时代与社会的广阔背景下考察屈原及其作品,使“知人论世”传统方法富有现代意义,打破了依经立论的旧框框。“五四”以后的楚辞研究开始出现新气象,郭沫若《屈原研究》从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角度评价屈原及其作品,考证详实,征引宏富;其《屈赋今译》,熔铸了再创作的功力。闻一多从诠释词义、校正文字角度着重文字训诂与考辨,其《楚辞校补》、《天问疏证》等显示了深湛的学问功底,不乏独创性见解。游国恩在1949年前后相继出版《楚辞概论》、《读骚论微初集》、《楚辞论文集》,并主编《离骚纂义》、《天问纂义》等,用历史的眼光、求实的态度研究楚辞,成果卓著。姜亮夫先后出版了《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今绎讲录》,及四大卷《楚辞通故》等。此外还有:陈子展《楚辞直解》,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汤炳正《屈赋新探》、《楚辞类稿》,以及马茂元主编的《楚辞研究集成》等。80年代以后,又有萧兵《楚辞新探》、徐志啸《楚辞综论》、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等相继出版。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