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 : 继伤痕文学之后,80年代初又出现了反思文学。它是对我们党和国家30年来所走过道路进行回顾思考和重新认识,从更为广阔和深远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纵深上,为曾经泛滥一时的极“左”思潮溯本求源,它既是伤痕文学的演变与延伸,又是伤痕文学的补充与发展,具有更为清醒的反“左”意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和刘真的《黑旗》回顾了1958年的“大跃进”的错误;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左”的偏激政策下的坎坷命运;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写出了农民群众与“左”倾错误的尖锐冲突。在反思文学中,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别具特色。它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示乡镇生活变迁,展现了建国后我国农村生活的曲折发展过程。此外,锦云、王毅的《笨人王老大》、叶文玲的《心香》、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王蒙的《布礼》等,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带给社会和各个阶层人们的不幸遭遇。方之的《内奸》和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时间跨度更长,从而在相当长的历史范围内,总结历史的教训。王蒙的《蝴蝶》、韦君宜的《洗礼》、张贤亮的《灵与肉》、李国文的《月食》则从肯定人的价值和揭示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变异现象方面来观照历史。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也给反思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开始把重心由对历史性过失的反省、对极“左”路线的揭露,转向对自我的反思。这一特色,在王安忆的《流逝》、孔捷生的《南方的岸》和《普通女工》、梁晓声的《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