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 : 在80年代的改革大潮面前,文学理所当然地要反映改革,塑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创业英雄形象。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改革文学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成为一度时期文学的主流。1979年,蒋子龙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在以后的一年中,反映改革的作品越来越多。蒋子龙的《开拓者》、《拜年》、《锅碗瓢盆交响曲》、《赤橙黄绿青蓝紫》,柯云路的《耿耿难眠》、《三千万》,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锲的《改革者》,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陆文夫的《围墙》等都是影响很大的优秀作品,它们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改革者形象,反映的是工业战线的改革生活。何士光的《乡场上》,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水东流》,王润滋的《内当家》,铁凝的《哦,香雪》,张贤亮的《河的子孙》,张一弓的《流泪的红蜡烛》,路遥的《人生》,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矫键的《老人仓》,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楚良的《抢劫即将发生》,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等作品,反映农村改革热潮,准确生动地揭示农村变革中新的矛盾斗争,深入展现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同样引起很大的轰动。改革文学是改革的产物,它的功绩不在于给改革指出了什么出路,而在于通过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和解剖,提出了改革的迫切性、艰巨性,在于表现了改革者在改革斗争中显示的智慧和勇气,在于展示这场历史性变革对于中国人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