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 :
作者茅盾。《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小说,其中《幻灭》连载于1927年9月、10月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9、10号,《动摇》连载于1928年1~3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1~3号,《追求》连载于1928年6~9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6~9号。连载发表后,三部小说于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分别印行单行本。此后三书多次重版。1930年5月由作者合为一集并题名为《蚀》,改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54年,《蚀》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印行,并收入《茅盾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后据《茅盾文集》版并参校初版本及作者校订本校注后编入《茅盾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三部曲之间有松散的情节及人物关联。《幻灭》的主人公是沉静的静女士,她先后经历了学生风潮后的失落,爱情被欺骗的幻灭;随着北伐的进展,静开始对革命工作产生了兴趣,但是她接连换了几次工作后,依然感到怀疑,觉得“半年来的所见所闻,都表示人生之矛盾。一方面是紧张的革命空气,一方面却又有普遍的疲倦和烦闷”。最后她结识了从前线负伤下来的“未来主义者”强猛连长,再一次燃起了恋爱的热情,但强连长很快接到消息要重返战场。静觉得“这个未来主义者以强烈的刺激为生命,他的恋爱,大概也是满足自己的刺激罢了”。《动摇》围绕大革命中某县党部的活动,展开了胡国光和方罗兰两条线索。胡是一个劣绅,更是一个投机分子,眼看革命势力到来,他处心积虑地将自己运动进县党部;方是一个“主意经常活动”的知识者,在县党部的工作中对各方势力的应对不能斩钉截铁。最后在反动派的反攻倒算中,方罗兰夫妇仓皇逃离,不知道出路在何方。两条主线中串起了大革命时期一个县城的城、乡政治活动,由于“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太复杂,太古怪,太矛盾”,男男女女的青年知识者们都“真真的迷失在那里头了”。《追求》塑造了青年知识者的群像。这群从革命中退却下来的青年,各自寻找着不同的出路,或追求教育救国,或追求爱情,或追求“拯救”他人。但最终,这种种追求似乎都归于幻灭。
《蚀》是沈雁冰首次以“茅盾”为笔名发表的作品,其背景是1927年春夏之交的大革命受挫,而茅盾本人那时任汉口《民国日报》总编,亲身经历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事件。之后数月《蚀》三部曲的写作,就是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小说塑造了众多人物尤其是不同类型的时代女性,描写出广阔的场面和宏大的气势,同时不回避革命的失败,也不回避那一批追求革命的知识青年们的幻灭,“我是用了‘追忆’的气氛去写《幻灭》和《动摇》,我只注意一点,不把个人的主观混进去,并且要使《幻灭》和《动摇》中的人物对于革命的感应是合于当时的客观情形”(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这种力图在文学中把握宏大历史的小说追求及风格,也开启了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