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章文体 :
中国近代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当时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报章文体的命名,源于1897年《时务报》第29、30册的谭嗣同《报章文体说》。事实上,报章文体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发端于王韬的《循环日报》,梁启超的《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是其成熟的标志,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新青年》、周氏兄弟的《语丝》等杂志,是由晚清报章文体转型为现代杂文的主要站点。报章文体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为报章,所谓“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二为时评论说,所谓“报告新闻,揭载评论”(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可以说,报章文体的价值要素即识见与思想,因此,倘若从直接的思想关联来看,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的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等人,称得上是报章文体作家的启发者。
梁启超对报章文体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学界有时也以时务体、新民体或新文体指代报章文体。但事实上,报章文体突出的是载体和传播方式,新文体着重其形态和内容的新变,时务体和新民体既可实指梁氏主笔的时务报体和新民丛报体,也可统观其题材和题旨特点,不应混为一谈。
胡适曾分析梁启超之文“别有一种魔力”的原因,即文体的解放、条理的分明、辞句的浅显、“笔锋常带情感”(《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事实上,这也是成熟期报章文体的基本特征。报章文体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旧文体,也开创了新的文风,是中国散文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