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派 :
1940年形成于昆明。因主办的《战国策》《大公报·战国副刊》及“战国时代的重演”的主张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何永佶、雷海宗等。《战国策》是自1940年4月1日至1941年7月20日,由云南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解散)的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在昆明主办的半月刊,共出版17期;另有上海版的月刊,自1941年1月15日至1941年3月15日,共出版3期。1941年昆明版《战国策》半月刊停刊后,战国策派学人又在重庆的《大公报》上开辟了《战国》专栏,直到1942年停办。除此之外,《今日评论》《民族文学》和《军事与政治》等刊物也是战国策派的主要学术阵地。
《战国策》第一期
战国策派学人大都是有留学欧美文化背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主要主张有:①宣扬强权和超人哲学,鼓吹权力意志论,声称当时是“‘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重复”。②面对日益迫切的民族危机,他们从国家民族的现实救亡入手,提倡超阶级的民族文学运动。③主张文化形态史观,抨击官僚传统,检讨传统伦理,强调国民性改造,进而由现实到远景,探讨民族文化重建。④认为抗战的最终目的是整个文化的革新。⑤将战争说成是民族竞争和国力竞争,认为国力的要素在于民气,而民气振发的关键在于摒弃传统文化的积弊,发掘与发扬民族历史上曾有过的能激发民气的精神酵素。⑥借鉴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得失,重新寻找一种比较适合的路径。⑦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战国文化中吸取活力,同时以世界一些民族文化重建的经验作为借鉴。
战国策派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主张的文化重建办法比较空泛和不切实际。但文化视野比较开阔,特别是对文化历史形态的考察,对传统文化积弊与活力的分析,对官僚制度的抨击,对传统伦理的检讨,以及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等方面,拥有一些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