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 :
文学作者之间互相轻视,看不起,从而对他人作出一些有失公允的评价的文学现象。语出三国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汉代经学大盛,至汉末社会动乱,经学衰微,一些文士开始摆脱正统思想的束缚,更多关注个人的内心志向和情感。随着曹魏统治者对文学的提倡,大批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各种文体获得相应发展。延续汉代,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仍旧盛行,文学批评开始关注作家个体的文学风格。“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扬德祖书》),因此出现“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曹丕《典论·论文》)、以己之长攻人之短等不良批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学的体裁多种多样,一个人不大可能样样精通,如果只拿自己擅长的文体、优秀的作品,与他人不擅长的文体、作品作比较,自然见出自己的优而别人的劣。但这种做法和思想,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其中的事实真相。随后他列举了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和风格,认为每个人都学有专长,文辞也各有特色,“骋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