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陇之会 :
据《左传》载,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七月,以晋、楚为首在宋国举行弭兵之会。晋国执政卿赵武会后返国途经郑国,郑简公在垂陇宴享赵武一行,陪同的郑国大夫有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太叔、印段、公孙段七人。赵武让他们赋诗,“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诗中说“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向赵武表示思慕之意,赵武夸其“民之主也”,推辞说“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奔奔》,借诗中“人之无良,我以为君”之语表达对郑伯的不满,赵武说:“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对其进行委婉的批评,并说“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用颂扬召伯的诗句来赞美赵武,赵武推辞说:“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表达爱戴之意,赵武说只接受诗的最后一章;子太叔赋《野有蔓草》,用“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表达见到赵武的喜悦;印段赋《蟋蟀》,表达不废政事的意思;公孙段赋《桑扈》,其中“匪交匪敖,万福来求”既有美好的称愿,也有委婉的提醒。赋诗的七子除伯有外,都在称美赵武,联络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赵武都以感谢之语作答。赵武后来私下议论这六人“皆数世之主”,而伯有“志诬其上”,预言其“将为戮”。伯有后来果然逃亡,最后被杀。
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称诗以喻其志”的情形,劳孝舆《春秋诗话》说:“垂陇一享,七子赋诗,春秋一大风雅场也。”展现了春秋赋诗言志、观志的时代风尚,生动表现出赋诗在政治、外交方面的特殊功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