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戏剧 :
中国现代广场戏剧在文明新戏时期开始,1937年之后出现了3次高潮。第1次高潮出现在抗战初期,戏剧的主要目的在于抗敌救国,各类戏剧团体纷纷奔赴抗战前线和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和宣传动员。这时期中国现代话剧的舞台和观众之间不再界限分明,整个演出场地成为了一个剧场。此外,出现了同属广场戏剧的街头剧、茶馆剧、活报剧等,代表作品有《三江好》(吕复等)、《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第2次高潮出现在1943年春,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组织的以宣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为中心的秧歌队走上延安街头,这是文艺界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具体实践。后来在秧歌剧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体现中西结合的新歌剧,代表作品有《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赤叶河》(阮章竞)等。第3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这时学生示威、游行活动不断涌现,广场戏剧成为进行抗议、斗争的文艺形式,代表作品有《控诉》《大江日夜流》等。另外,其间职业戏剧家的创作也带有广场戏剧特点,代表作品有《捉鬼传》(吴祖光)、《群猴》(宋之旳)等。
广场戏剧是“演剧大众化”的产物,其形式灵活多变,语言浅白通俗,内容多表现工人、农民的现实革命斗争,同时坚持与群众相结合,凸显了戏剧政治宣传、鼓动、教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