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作家与民族主义文学论战 :
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人,他们曾先后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现代文学评论》等刊物,鼓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1930年6月,一批国民党文人和亲国民党的文人组成“前锋社”,并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其目的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遏止左翼文学的迅猛发展。他们认为中国的文艺界“近来深深地陷入于畸形的病态的发展过程中”,主张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他们以埃及金字塔、人面兽、希腊古代建筑与雕刻、欧洲名著及文艺复兴运动来论证文艺起源于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提出“文艺底最高的使命,是发挥它所属的民族精神和意识”,还以法国学者泰纳的文艺三要素理论论证“文艺是由某一民族产出来的”。除《宣言》之外,潘公展的《从三民主义的立场观察民族主义的文艺运动》,傅彦长的《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运动》,朱大心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使命》,何黄的《明日的文学》和《革命与文艺》等文,都从不同角度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提倡者企图以民族主义为招牌,抹杀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因此,遭到了左翼文学界的批判。1931年9月茅盾于《文学导报》上发表《“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全面深刻地批驳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所宣扬的理论。鲁迅于1931年10月23日在《文学导报》上发表《“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一文,给予“民族主义文学家”猛烈抨击,指出他们其实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养的“流氓”“奴才”“鹰犬”“宠犬”,并对民族主义文学家的作品如黄震遐的《陇海线上》《黄人之血》进行了深刻批判。此外,瞿秋白也发表《屠夫文学》,痛斥“民族主义文学”为“鼓吹杀人放火的文学”。
经过左翼文艺界的激烈批评,“民族主义文学”被当成一个具有法西斯主义性质的反动文学派别,逐渐受到人们的唾弃。实际上,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生与30年代初政局动荡,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有关。而民族主义文艺阵营也并非全是官方人士,其中既有国民党官员,也有大学教授、文学青年等,他们中既有人出于维护当局统治的意图,也有不少人表现出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倾向。因此,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既非铁板一块的封闭营垒,亦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状态。